欢迎来到小锋博客!

感受时光流逝,遇见紫砂之美

2020/08/24 栏目:紫砂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一宣宣【紫砂壶鉴赏】三十二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紫砂壶鉴赏】系列三十二: 今日鉴赏:七彩段 极其稀有的原矿紫砂泥料之一。 此壶选用的更是七彩段中的上品, 每一把砂都是精心筛选再经过全手工制作而成。 颗粒极大,极难成型。 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实乃上品。

摘要: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宋朝时,紫砂壶的出现,主要来源人们的实践,人们发现紫砂壶泡出的茶,味道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本身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越久,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由此,紫砂壶制作大师也应运而生。这些古朴的艺术品礼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广大壶友的收藏品。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时代风格是紫砂壶制作时代审美观念的物化形式,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审美特征的印记。

明代紫砂壶式

到了明代紫砂壶式以筋囊纹为特色,讲究制壶工艺的复杂性,强调盖口筋囊对应的不失分毫,严丝合缝,一囊一瓣都刻画分明,壶体内外的筋囊纹一一对应。

明 · 时鹏 水仙花六瓣方壶香港茶具文物馆典藏

“水仙花六瓣方壶”风骨奇特,典雅拙朴,这是明代早期紫砂壶筋纹器造型的代表作品,也是非常罕见的名家传器。壶体似一朵水仙花,花瓣自然收缩,与盖纹紧密吻合,不失毫厘;壶钮细致雕刻的蓓蕾作为整个壶的收束点,筋纹向下延伸,经过壶盖在壶肩处筋囊收缩内凹,体现了古人的风骨之美。

从清代初期开始,人们的审美意趣转向自然与清新,所以紫砂壶式开始盛行塑器,以雕塑的手法模拟花、果、树、珍禽野兽之形的壶式开始争奇斗艳,壶式的风格很自然的转向艳丽秀美,追求形象的逼真。

清康熙 雍正 陈鸣远 南瓜式壶

陈鸣远“南瓜壶”是紫砂花货典型佳作之一。整壶分七棱腹,以一片叶卷成壶流,流口一任自然。用瓜藤作为壶柄,蜿蜒灵动。瓜梗作盖钮,平切瓜蒂,干净利落。挖中空而显秀巧,南瓜造型活灵活现,浑然天成。整器比例匀称,钮把便于提携,极具巧思。

罗桂祥手持南瓜壶

清代中期以后,艺术流行仿古,于是有了曼生壶式的流行。

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井栏壶

“阿曼陀室款紫泥井栏壶”镌刻:“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丙子之夏曼生书铭。井栏壶造型简单古朴,泥色黯砂莹莹,扁圆壶体和直腹神似井栏,端凝古穆,壶盖扁平似井盖,上接柱形钮,一弯嘴短翘而出,圈把圆润敦厚,透露出古典之韵。

盘点紫砂史上的 父子档

​ 紫砂工艺以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几百年来蜚声海内外,被世人所推崇。宜兴紫砂工艺除了历史悠久、艺术上繁荣的茶文化历史之外,历代传世佳作更体现了紫砂工艺的光辉艺术特性。在这个传承过程中,有诸多“著名的父子制壶高手”,不知你最熟悉哪

此件曼生井栏,是陈曼生审美情趣、书刻造诣、内心期许与杨彭年制壶技艺的综合体现,弥足珍贵。

清末至民国,紫砂壶主要是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仿古紫砂壶的需求,故而主流壶式仍沿袭曼生式,不事创新,缺乏生气。

现代紫砂壶艺的器形与传统紫砂壶艺不同,强调了点、线、面在造型中的作用,出现了“流线型体”、“残缺美体”、“色块型体”三类新造型。新颖美观、简洁明亮,节奏快、动感强,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顾景舟 鹧鸪提梁

“鹧鸪提梁壶”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转折处明快流利。提梁及盖的造型设计突出,形成方中带方、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构图,充分掌握雕塑与空间关系的美学概念。壶身丰厚扁圆稳住了上半部飞扬的劲势,流则浑厚有力,变化提梁的型式及空心盖钮以虚衬实,塑造耐人寻味的效果。

现代 顾景舟制水平朱泥壶

“水平朱泥壶”此壶仿古而不泥古,圆盖、平底、直流,每一个线条都极为规整,凝炼。以古为基础并将时代之锐气息融合之中。对于这简单的造型与线条,可久久地吸引观者的眼睛,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极为到位、精美,可以说此壶虽托仿“孟臣”却远远超出孟臣之精美。

蒋蓉 束柴三友

“束柴三友”其壶身由束起的梅、竹、松干所组成,壶腹秀气地以竹皮捆绑成型,俨然一股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梅枝执拗地扭曲成嘴,老松稳稳地弓成手柄,竹枝硬是在束缚中高出一节成钮。

两只嬉闹的松鼠,平添了几分生趣。另配两把茶杯及托盘与壶相辅,令人赏心悦目。

最后,老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不是都是价值连城的古董。如果你是单纯对紫砂艺术感兴趣,又期望增值保值,那就只有完美的、精致的紫砂壶值得收藏。但如果超越了功利的目的,是以保存文化、和古人对话的理念来收藏,那所有的老紫砂都值得收藏。

#紫砂壶#​我要上头条#

本文源自头条号:醍壶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珐琅紫砂丨一段跨越古今、中西的艺术之旅

​珐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原称“瓷胎画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国外称“蔷薇彩”。是一种玻化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