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紫砂壶的几种命名法
三顾堂堂主谈紫砂:紫砂壶器型配比如何看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古人云: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说的就是紫砂壶的器形千变万化。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似随心所欲之作,其实是大有学问的。壶的器形配比必须有讲究的,否则是乱做。比如说,什么样的壶身配什么样的壶纽;什么样的壶嘴,配什么样的壶把;什么样的身桶配什
刚开始玩壶的朋友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困惑,面对各式各样的壶,名字老是记不住。紫砂壶纵有万千形态,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光货、花货和筋囊货三大类。那么紫砂壶到命名又有什么规律呢?
通常,紫砂壶的命名方法有象形法、引申法、用典法、拟人法和装饰法,以前两种最为常用。不管以何种方法题名,都应以雅俗共赏为原则。可以通俗形象、直呼其名,如“一粒珠”、“西施壶”等,令人倍感亲切。
象形法
象形法指根据壶的形状命名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传统圆器之掇球壶,即因壶形似 两球相累而名之;而“四方”、“八方”、“砖方”、“升方”壶则是直接描摹了方器的壶形。
象形命名法尤其适合花货和筋囊货,如僧帽、合梅、南瓜、八卦龙头一捆竹,鱼化龙以及玉兰六瓣、菊花八瓣等。同时还可以加上高矮、大小进行区分,如高僧帽、大合梅等等;至于象印包壶、秦权壶、井栏壶、柱础壶等则完全根据紫砂壶所仿制的器物直接命名。
引申法
引申法从临摹物体的形象中,通过抽象引申而加以命名。这种壶名往往富哲理性、具有趣味性,因而能发人深思。如思源壶,原本是形如古井的井栏,创作者由“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危”中引申称之为“思源”壶;而以竹为题材的壶则命名“劲节清风”壶或“高风亮节”壶,气势不凡。
朱可心 报春套组
朱可心创作的梅花壶,而谓之“报春”壶,使人联想到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中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此壶是朱氏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以梅花报春为题,在挺秀饱满的壶身上,运用雕镂和捏塑等多种手法,生动地刻划了梅花不畏风霜严寒之英姿,端丽稳重,精致传神。
松韵長青
桃报春
用典法
用典法以某些历史典故命名,如传统作品“东坡提梁壶”(或称“苏提”),相传是大文人苏东坡设计的。东坡曾卜居阳羡,且好饮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佳话流传,后人加以附会,便把提梁壶命名为“东坡提梁壶”,其画面呼之欲出。
从零开始了解紫砂壶(二),科学分析紫砂壶泡茶的优势在哪里?
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这种非醇性的饮料长期以来为国人喜爱。公元九世纪后期,唐人陆羽在几十年的研究基础上写成了一本《茶经》,对茶叶的品种、烹茶的用水和方法以至各种茶具都作了出色的总结。 一套精致的茶具用来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
东坡提梁壶
曼生壶中的“石铫”壶,相传北宋周 曾送给东坡一把石凿的“石铫”壶,曼生沿用此名,并说“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意思是这把“石铫”的紫砂壶,并非周的式样了,而是我曼生设计用紫砂抟制的,用了这样一个典故。
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
前面提到的“秦权”壶、“博浪锥”壶,虽以仿器物而命名,因使人联想到历史典故而使人产生历史感。
博浪椎
拟人法
拟人法指将紫砂壶以人物进行命名。运用此法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人奥兰田(玄宝),他在其所著《茗壶图录》中,将收录的32把茶壶分别取了一个人名,诸如“梁园遗老”、“萧山市隐”、“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铁石丈夫”、“风流宰相”……
许龙文制 梨皮泥方瓯
不仅如此,这些壶还有姓、名、字,如“方山逸士”姓“区”,名“端”,字“元正”;“红颜少年”姓“殷”名 “妍”,字“倩兮”等等,其实“方山逸士”就是“砖方壶”;“卧龙先生”就是曼生的“箬笠壶”,“凌波仙子”就是筋囊货“水仙六瓣”、“红颜少年”就是 “朱泥壶”……,这种命名法别有情趣。在传统作品,用拟人法命名的有“寿星壶”、“笑婴壶”、“三友壶”、“西施壶”等等。
装饰法
装饰法指以壶艺的某种装饰加以命名的方法。如历史作品“八卦彩绘大壶”、“开光彩绘紫砂方壶”、“四方彩绘壶”等壶名中,既点出壶形(大壶、方壶、四方等),又指出了装饰特点——彩绘。
清乾隆 杨履康制紫泥本色泥绘圆壶
而如“锡色方础壶”、“包锡罩壶”在壶名中点出了包锡装饰工艺:象“红木镶嵌御包壶”、“贴花四方开光壶”、“泥绘束腰圆壶”、“绞泥中壶”则分别在壶名中点出了“红木镶嵌”、“贴花”、“泥绘”、“绞泥”等装饰手法。
绞泥金律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围观,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ishachina
本文源自头条号:天时利茶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紫砂壶的误区
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又是实用品,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之茶仍不易馊。最大的特点是随着泡茶日久,茶素慢慢渗入陶质中去,泡久了哪怕只泡清水,也有一股轻轻的茶香。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
本文标题:谈谈紫砂壶的几种命名法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1100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