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课堂二:历史追溯与人物传承
选择一把紫砂壶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选择一把紫砂壶,首先从自己喜欢的器型开始,第一感觉很重要。水平壶、德钟、方型……这些凭个人喜好 再次从泥料开始,朱砂、青泥、段泥 、紫泥等等,按个人喜好选择 众所周知,现在的紫砂矿都禁采,原矿料非常少,陈腐的时间长的也少。所以泥料也很重要 最后
紫砂壶艺始于宋朝而盛于明清,几百年间,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尽火传,逐渐行成今日的紫砂文化热潮。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这是古代饮茶用紫砂壶的最早见的文献记载。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他喜欢吃茶,提倡“饮茶三绝”,即茶需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需紫砂壶。不满宜兴紫砂壶形制太小,苏东坡自己设计制作了一把大壶,取名“东坡提梁”。
不过宋代紫砂壶主要用来煮水,且采用铆接法,做工粗糙,和后来泡茶用的紫砂壶相去甚远,所以只能算是紫砂壶的雏形。
供春:开山鼻祖
明代的茶文化繁荣鼎盛,瀹饮开启千古茗饮之宗,茶具也有了开创性的变革,紫砂壶的问世,更是给茗饮世界注入了一股清风,在紫砂壶的历史上,“名手”供春,被列为紫砂壶“正始”之大家。
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他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跟着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偷学紫砂壶艺。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老和尚看过后惊呆了,于是供春就被收为徒弟,得到了老和尚的真传。
时大彬:全手工开拓者
明嘉靖隆庆年间,紫砂壶出现了“四大名家”,即董翰、赵梁、时鹏和元畅四个大家,他们创造的筋囊式也成了紫砂经典款。
而时鹏的儿子时大彬更是有名。吴骞在《阳羡名陶录》里说:“明代良陶让一时”,此一“时”即时大彬。紫砂壶的制作技法在时大彬时已几近成熟。
他的壶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书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质温润凝重,造型沉稳,可谓壶艺之典范。
在成型技法方面,他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方法,直接手工制模,将“打身筒”和“镶身筒”结合,创制了紫砂传统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他的壶并不力求雕琢,以朴素的雅致和整体感见长,以至他的徒弟徐友泉暮年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引用顾景舟先生的话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套传统技法,已在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后代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的最大贡献。”
陈鸣远:花器宗师
明朝末年,社会政治比较动荡,所以紫砂壶的发展走向了低谷,直到清朝紫砂壶又进入了鼎盛时期,紫砂壶界出现了大量的高手,紫砂器也不断的推出了各类新品。此时出现了另一个制壶高手陈鸣远。
他的造壶风格承上启下,既有明代的朴雅之风,又开启了写实主义仿生技巧的先河。
在陈鸣远的作品中,光货的几何形体“朴质大方,结构合理,技巧严谨”;花货的自然形体“概括夸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陈鸣远还是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第一人。他的壶身提款更别具一格,颇有晋唐笔气,当时有言“海外竞求鸣远碟”。
陈曼生:文人壶发扬大成者
市场好不一定代表艺术水平高,艺术水平高不一定市场就好
好的紫砂艺术家的作品,也许市场不一定好,市场不好的,很多时候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但艺术水平不一定低。 市场当然是有用的,至少可以赚到大把的钱,但市场与真正的艺术无关,与真正的学术以及紫砂艺术史无关。 的确,当前有很多这样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自
到了乾隆年间,宜兴的知县陈曼生,结识了当地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兄妹,自己也积极的开发紫砂壶的新品,发明了著名的“曼生壶十八式”。
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
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
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陈曼生与杨彭年等制壶名家发挥各自优势,珠联璧合,将茶壶与诗歌、书法、绘画、印章相结合,使茶具的艺术价值得到重大提升,被称为“当世杰作”。
邵大亨:晚清紫砂八大家之首
同时间还出现了另一制壶高手邵大亨。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
邵大亨禀性孤傲,从不随波逐流、附庸权贵,据说知县大人向他勒索茶壶,他未予理睬,后来被拖进衙门,初始向他“馅以重利”,但他不为所动,故意做了只粗劣的作品搪塞,惹得知县大怒,把他捆起来毒打,他也不改初衷。
威武不能屈,邵大亨以他不同寻常的风骨情操,为后世的艺人树立了一个人格榜样。具有人格魅力,有着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技艺,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个人身上,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大家”风范。
紫砂壶在乾隆年间开始有了转变,即由简单大方变得更加繁复华丽,此后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制壶的高手,但大多因循守旧、创新很少,随着清朝的灭亡,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也开始日渐衰落。
顾景舟:现代泰斗
新中国成立之初,紫砂壶一度低靡,为了争取更多的外汇和资金搞建设,国家开始统一管理紫砂壶的生产,制造了大量的紫砂壶外销到国外。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制壶大师,尤其是“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他一改清代以来浮华繁琐的风气,倡导古朴典雅,端庄大气的器型,把紫砂壶的制作推向了一个高峰。
顾老生来和紫砂壶有缘,生于紫砂壶的故乡江苏宜兴,18岁从祖母学艺。凭借他极高的悟性和对紫砂深深的热爱,两年后,他已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小有名气。
之后他来到上海,仿制明代时大彬、清代陈鸣远等人的紫砂名作。正是在临摹和仿制中,他的技艺突飞猛进,其中一些仿品的艺术价值甚至超过了原作,并被许多博物馆收藏。
从早年的仿制,到中年的自创,直至晚年的改变,顾老总结一生的经历,认为壶艺创作要兼有形、神、气三点,并强调“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基本功扎实而又灵巧的双手,再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
他的成就,不仅在于制壶,而且他特别重视紫砂壶技艺的教学,培养了很多著名的紫砂壶工艺师,如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束凤英等,这些都成了国内最著名的制壶高手。
此外,由于全手工壶的产量比较低,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量产的趋势,顾景舟作为大师为半手工壶站队,从而让紫砂壶能更多的走向大众。
“壶中日月天”,紫砂壶虽小,但从壶中倒出的东西却一言难尽,既有古今荣辱,也有东西兴衰。
紫砂壶不断拾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并融入自身。所以,玩壶、赏壶也是在欣赏和回味历史的经典情怀。
【互动话题】
有哪些人物记忆犹新?说说你心目中的紫砂巨匠。欢迎在文末留言与大家分享。
本文源自头条号:品茗论道之家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拍场上6把神品紫砂
摘要:12月2日,2018秋拍精品紫砂专场,6把神品紫砂壶总成交额约2500万,是这个秋拍耀眼的紫砂专场。 1.时大彬 汲泉壶 落槌价850万 时大彬汲泉壶选紫泥为胎,黄砂若现,薄胎成器,型取苹果樽,炮嘴执耳,浑然一体,沉稳隽秀,平肩上圈纹短颈,泥片拼接一气呵
本文标题:紫砂课堂二:历史追溯与人物传承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1154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市场好不一定代表艺术水平高,艺术水平高不一定市场就好
- 下一篇:选择一把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