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锋博客!

教你6步养好一把紫砂壶

2021/04/10 栏目:紫砂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一款赖壶,为什么比金玉还贵?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如果你有个赖赖巴巴的茶壶,你可要担心了!因为你极有可能捡到宝了! ▶查看 陈国良 原矿段泥 供春 内行人都知道,这是一把珍贵的供春树瘿壶,壶身是制壶人刻意捏出酷似树瘿(树瘿即树瘤)的外形。 我们通常见到的紫砂壶壶身幽暗有光泽,泥是肉,砂是骨,触摸

古人云:“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

紫砂壶的使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在于它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最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

具体做法,步骤大致如下:

1、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作处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2、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醫然之光”。

3、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处,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4把经典的紫砂壶,拿出来分享一下

【清莲】 遥想观涛处 犹忆釆莲歌 身桶上偏下部位,有莲花瓣状的装饰,格调清新高雅,立刻有了不同的韵味。盖的设计脱离了井栏式盖的造型,层次分明,有“一步一莲花”,步步登高的意思。壶钮下方的空隙不大,呼应了身桶上浅浅的装饰。把的线条则更加圆润,握

4、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日和尚光,最为贱相,”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

5、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6、台湾已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台湾茶道的养壶,用壶方法:黄墩岩编著的《中国茶道》一书就用壶养壶有如下文字:壶的保养通称为“养壶”,养得目的在使其能善于“蕴味育香”,并使其壶能焕发本身浑朴的光泽。此乃由于陶壶有吸水性若是长期吸附茶质,确有“助茶”的功能。

对于茶道中人而言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够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

紫砂本身的气孔率是其特点,高岭土也有气孔,但是全闭合,上釉以后就更别提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紫砂是半闭合和闭合气孔组成所谓透气性,也就在这了,红泥、朱泥、段泥、紫泥等等,气孔状态不单和泥料有关系,烧结程度也有影响,欠火的胎质疏松,泥上讲,朱泥过筛颗粒细腻烧结以后气孔率,透气肯定比紫泥等差一些,所以,朱泥适合乌龙,焖泡力量好,紫泥敞口泡绿茶,散热稍微好些,但这些事又肯定不能一概而论。

也许这一定是要懂茶的人和同时又了解紫砂壶的人,不断磨合,找出最合适自己用的泡茶利器和自己最喜欢的茶搭配才是可行的,如果没有自己用心去探索,永远的盲从,是不会懂的。

本文源自头条号:天马行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浑方德钟紫砂壶 | 方正朴雅,实用之余,可赏、可玩

喝茶久了,就愈发理解器之于茶的重要性。 一把合适的紫砂壶,不但能够激发茶香、凸显茶性,还可以作为茶席上妥帖的陪伴、历久而弥新。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把「五号井底槽清浑方德钟紫砂壶」,它方正朴雅,是日常茶席上如老朋友一样熟悉而亲切的存在,实用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