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赴宜兴只为它,莲竹之缘话紫砂
阳泉 冯志琴:用匠心做好每一把壶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冯志琴 冯志琴教学员打泥条 冯志琴紫砂壶作品 冰纹秦权 南瓜 鱼化龙 报春 石鼓提梁 铁骨梅香 松桩 5月6日上午,在位于平定县冠山镇里社村的锦绣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内,来自宜兴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冯志琴正在自己的工作室,指导学员做紫砂壶。 聚光灯下,一堆泥
自从有了莲心堂,好友们便经常在一起品茶论道。常言说:水为茶之母,器乃茶之父。好茶岂能无佳器相伴?说到茶器,瓷质和紫砂两种最为常见,而我独爱紫砂。
紫砂与宜兴密不可分,而宜兴市丁蜀镇便是紫砂的故乡。作为鼎鼎大名的陶都,这里孕育了悠久辉煌的紫砂文化,有出产最好紫砂矿土的黄龙山,有历经六百余年至今仍在燃烧的古龙窑,有成立最早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和规模最大的中国陶都陶瓷城,这里诞生了惠孟臣、陈鸣远、邵大亨、程寿珍等紫砂界的旷世名家,涌现了以顾景舟先生为代表的紫砂七老,至今活跃着数以万计的紫砂从业者和众多制壶高手……没错,这就是丁蜀,紫砂界的圣殿!
最初接触紫砂,真有一种"一入壶门深似海"的感觉。的确,紫砂之海浩渺无边,紫砂江湖风云莫测,为了更好地了解它,我的第一站便选择了宜兴丁蜀。
2019年2月21日春节刚过,我便登上了南下的列车。此时的北京春寒料峭,江南阴雨霏霏。此行四天雨水不绝,见到太阳成为一种奢求,当地人说,这种天气已经持续了一个月。
到达丁蜀当天,我首先参观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既为向紫砂前辈致敬,也为见识一下名副其实的精品佳作。
博物馆位于宜兴市丁蜀镇,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性陶瓷博物馆。10个展区展出紫砂陶、均陶、青瓷陶、精陶、彩釉陶、园林建筑陶等精品万余件,不愧为"陶瓷艺术殿堂"。我详细参观了紫砂馆、精品馆和顾景舟艺术馆,目睹了黄龙山出产的各种紫砂原矿和全套传统制壶工具及流程,欣赏了历代紫砂名家的传世之作,品味了以顾景舟先生为代表的紫砂七老及众多工匠为继承和弘扬紫砂文化而不懈努力的感人故事,可谓不虚此行。
博物馆中有许多名人工作室,我有幸拜访了已故蒋蓉大师(紫砂七老中唯一的女性,以花器见长,代表作品有《荷花壶》、《牡丹壶》、《芒果壶》、《南瓜壶》等)的后人钱和生先生(蒋蓉大师之外甥,得蒋大师真传,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工作室,结识了钱先生的女儿钱玮老师(工艺美术师)。钱玮老师虽然年纪不大,但自幼浸润于紫砂世家,耳濡目染中制壶技艺已非同寻常,我与她相谈甚欢,相约后续进行深入合作。
丁蜀有众多专业紫砂市场,特色及面对人群各不相同,但"陶都陶瓷城"却不得不逛,这里汇聚了上千家店铺、工作室和展馆,是了解紫砂市场的理想之地。抵达丁蜀的第二天,我前往那里走马观花了一番。一条小河贯穿陶瓷城,临河而建的二层小楼几乎全部是做紫砂生意的商铺。初来乍到的我,几乎完全摸不着头脑。陶瓷城的清晨格外冷清,九点已过,大多数店铺仍未开门。看来制壶人习惯晚上熬夜工作,白天自然起得晚些,好在我此行的目的是以考察学习为主,于是便凭感觉逛了几家开门尚早的店铺。实话实说,各家基本大同小异,制作、展示和销售一体,一张茶桌、几面展柜、数不清的紫砂壶和证书、偶尔可见制壶的工作台,但由于天气又冷又湿,不适合制壶,因此几乎见不到实际操作。"出自名家之手、纯手工制作、泥料上乘……"介绍千篇一律、价格有高有低,而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既新奇又茫然,甚至有些懵圈。客观讲,对于初涉此行的人来说,产生如此感觉非常自然,权当喝喝茶,聊聊天,开阔眼界罢了。一天下来,除了喝茶喝到撑,并没有丝毫想出手的欲望。
第三天,我决定逛逛尹家村(现名双桥村)陶瓷市场,村中有著名的"东方紫砂街"。与陶都陶瓷城不同,这里明显热闹了许多,道路两旁店铺林立,简直是壶山壶海,许多店铺堆满了紫砂壶,甚至让人无法下脚。据网传,尹家市场是宜兴乃至全国紫砂市场的货源地之一,因此对于初入壶海的外行人来说,这里如同深水区。
随便逛了几家店铺,越看心里越没底,心中萦绕的全是什么灌浆壶、机车壶、代工壶、仿制壶……这也难怪,作为以稀有矿土为原料,凭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是不可能如此海量地出现在市场上,其中玄机恐怕不言自明。淘到货真价实的紫砂壶,需要老道的经验和雪亮的眼睛,可能还需要一点点好运气,前者我没有,后者我不敢赌。这里有不少据称是顾景舟先生后人开设的店铺和作坊,逛过之后也不过尔尔。
初探丁蜀,三天下来本以为会就此收场,不免有些意兴阑珊。还好,尹家市场对面有个"紫金城",既来之,则安之,权且一逛吧。没想到这无心一逛,却成就了一段莲竹之缘!
龙腾四海——砂色流动,气势恢宏
国高工王岳龄老师新款 龙腾四海·底槽清·320cc此款壶庄重而富有新意,壶钮造型很有中国传统特色,恰似龙头,与壶嘴、壶把融为一体,昂首挺立,开口长啸,气场宏大。壶体砂色流动,气韵大度。充满霸气。整款壶大度豁达而极具阳刚之气,推荐收藏! 国高工王岳
紫金城几乎是清一色的三层小楼,有一定实力的紫砂从业者在此置业开店,将居住、工作室和店铺合一。也许是缘分注定,刚进紫金城,一块匾额便吸引了我的目光——紫竹阁。我向来欣赏竹子"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的气质,在莲心堂的院中遍植翠竹,正因如此,一看到"紫竹阁"三个字,我便身不由己地推门而入。
店内非常安静,房间整洁而雅致,既没有堆积如山的紫砂壶,也没有人声鼎沸的喧闹,令人不由自主地神清气爽。此时从屋角传来"啪啪"的捶泥声,循声而望,一对母子正在案前埋头专心制壶,直到我走近几步,女主人才发现有访客到来。她放下手中的搭子,客气地请我落座品茶,召唤男主人下楼待客,之后便返身回工作台继续工作了。
直到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与紫竹阁男主人见面寒暄时,自己竟然莫名地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陈建中老师待人和善真诚,谈吐从容优雅,个子不高,浓眉下的一双眼睛格外有神。陈老师70年生人,长我两岁,宜兴人,从事紫砂壶制作二十余年,制壶技艺精湛,获奖众多,现为国家工艺美术师,擅长传统壶型和花货,以竹为题材的创作更是炉火纯青,堪称一绝。
我与陈老师聊了很久很久,话题也不止于紫砂。关于制壶生涯的酸甜苦辣、对紫砂市场的判断与思索、制壶技艺的探求和感悟、乃至一家人难以割舍的紫砂情怀……陈老师娓娓道来,对紫砂之爱溢于言表。对于我这个紫砂新人,陈老师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并对我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和心中困扰进行了耐心而认真的讲解。这位一面之交的制壶人,此时更像我的挚友和兄长。
听我讲述莲心堂的故事、来丁蜀的目的以及到访紫竹阁的机缘巧合,陈老师感慨颇多,尤其对于这份冥冥之中的莲竹之缘,他也像我一样倍加珍惜。得知我有意买壶,他真诚地表示:为了我喜爱紫砂的这份情、千里迢迢赴丁蜀的这份劳、推广紫砂的这份心和莲心紫竹这份缘,只要价格对得起成本、对得起一家人付出的辛苦,他不会过多考虑盈利多少,甚至是业已形成的市场身价。这话,我信!
当我心满意足地走出紫竹阁时,陈老师一家出门相送,大家都有些依依惜别。阔别多日的太阳竟闪出云层,夕阳西下,漫天晚霞……
第四天,我告别丁蜀,踏上归途,此行圆满。探访紫砂的故乡,我亲眼目睹了紫砂世界的繁华,亲身领教了紫砂江湖的风云。我是幸运的,不止因为收获了心爱的宝贝,更因为收获了一段莲竹之缘。
2020年6月补记于京
后记
原本想把这段莲竹之缘深藏于心,因为做了头条号"结缘莲心堂",便决定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一生当中,缘分总会与我们不期而遇,有的是一面、有的则是永远,无论怎样,既然是缘,自当珍惜!
一年多来,我与陈老师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看到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面世,我发自内心地感到欢喜,也越来越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能知道,在丁蜀有这样爱壶、制壶的一家人,能分享他们的故事、拥有他们的作品。随着莲心堂逐步走入正轨,我将不断加深与陈老师的交流与合作,并借助"结缘莲心堂"这个新平台,为大家推荐紫竹阁更多更好的作品。
其实在丁蜀跌宕起伏、风云莫测的紫砂市场背后,还有许多像陈老师一家这样真真正正爱壶、本本分分制壶的工匠,能否遇见,缘分使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再访丁蜀,再续莲竹之缘,为大家带回更多的故事,更好的作品。也许那时,还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缘分与我不期而遇呢……
本文源自头条号:结缘莲心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嘉德2020秋拍丨当代紫砂茗陶——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
本文标题:亲赴宜兴只为它,莲竹之缘话紫砂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1749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