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一厂成立前后
被定为国礼的紫砂壶,件件精品!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国礼,即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国家和国家政府的名义互赠的礼品。一般以传统手工艺品为宜,赠礼必须具有深厚的民族气蕴,能彰显一国风采。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大国,技艺精湛,底蕴丰厚的艺术品不胜枚举,而紫砂壶在众多手工艺品中,艺术性和实用性备受肯定,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紫砂产业遭到空前破坏,七座紫砂窑,百余间厂房皆付之一炬,技工流散,所制产品不足千件,产业一片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制品重新恢复生产,国内外订单一时如雪片般纷纷而来。当时紫砂制作皆为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量。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将民间艺人收编整合。
1952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建立,紫砂器具的生产开始逐渐恢复。
底款: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
1954年,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7人组建紫砂工厂,隶属【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开始使用特定年代印款,印款为楷书图章【宜兴 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 出品】。
底款: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
1955年,前墅、蜀山砂货行和蜀山南街紫砂工厂并成【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由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传授技艺。成立之时仍沿用【宜兴 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 出品】之印款,半年后即在出口茶壶上使用【宜兴 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 出品】。直到1958年成立紫砂工艺厂为止。
1958年,由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为主的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厂】,简称【一厂】,至此开启了“厂壶时代”。但刚成立时期,由于受到“大跃进”运动影响,急剧扩大产量规模,部分工艺品改采注浆成型,工艺较粗糙,此外因缺柴草而改用煤粉,使品质下降,供多于求而积压,直到1960年开始精简改善工艺。
1960年代末-19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中国宜兴】六四章(即落款的长宽比约为6:4),1970年代中期才出现七三章。此外,由于不断加大产量,黄龙山等几个矿坑传统高品质红土资源日渐减少,成本渐长。1970年代中期,出现内紫外红(以紫砂为主体,外淋红泥浆)的紫砂壶商品。因此70年代也可谓是旧土用罄时期,一些对紫砂壶土胎特别注重的爱茶者便以此作为收壶的断代。
内紫外红
(1977-1986)文化大革命结束,为了提高产量,出口(台、港、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为主)赚取外汇,宜兴一厂做了几项重要变革:开发更多的壶型及款式,增加花货。全面允许壶手使用其全名作为底款,促进壶型的创作和多样。修改模具以加快生产速度,但精致度降低。此外为满足国际贸易的规范要求,【MADE IN CHINA】绿标就应运而生。
近些年为什么感觉茶中潽洱,茶具紫砂炒这么历害?
绿标
(1993-1997)随着现代设计思潮更广泛的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紫砂壶的发展也变得异彩纷呈起来。名家壶日益兴盛。此外作为商品壶,之前纸质标签防伪力度不够,开始使用的镭射纸圆形标签,用以区分一厂和其他厂(好个亲兄弟,明算账!)。直到1997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改制为民营,结束了厂壶时代。
镭射标
90年代的壶在作工方面较不重视细节,土胎方面种类多样,原矿土、拼配土、甚至有加入发色剂的土胎,品质参差不齐。
厂壶各时期特征
部分落款总汇
本文源自头条号:紫砂茶器与文化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紫砂界公认的20位大师,你知道几位?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再加上禅茶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在中国数百年紫砂发展史上,有20位
本文标题:紫砂一厂成立前后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1794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