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中的千古文心:文人到底有多爱自然?
小小紫砂壶背后细节拉满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宜兴紫砂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在素有名家辈出的“瓷器之国”——中国,宜兴紫砂陶何以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这也成为广大陶瓷工作者和紫砂陶爱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宋代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话若是别人说起来,倒还没那么富有代表性,偏偏是出自吃货东坡先生之口,就非常具有说服力了。
东坡先生有多爱吃,例子不胜枚举,只说他去世前两年写的那封家书就足可明证了:“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彼时已风烛残年、贬居蛮荒的东坡先生因得到数升美蚝而兴奋不已,嘱咐儿子:可别传出去,大家都求着被贬到海南来分这点好吃的,我可就吃不着喽!
这是怎么样的吃货!然而,他却看“居无竹”重过“食无肉”,只因“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什么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名士风流。
居身幻世,心系田园,此非东坡先生之专。古有陶氏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魏晋“林下风气”一直贯穿历史始终的,是世代雅士心中对回归自然、抑或说本真的希冀,除了入世兼济天下的赤诚之外,出世的归隐林泉可谓是文心之所栖。
尤其至宋代,禅宗盛行,文士们在精神上追求“永恒的静的本体”,生活的环境、手边的器物、居游的方式,处处以“空淡、朴实、玄幽”为美学内核。他们热衷于将自然融入生活,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正是此理。
细究文人生活之艺,无论是理园,还是插花、挂画,都是对自然的提炼和借景,以此形成风气。
紫砂壶知识分享
紫砂的定义:紫砂是一种出产于江苏宜兴的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烧制后呈现出多种色泽! 紫砂器又有哪些分类呢:我们熟知的茶壶、花盆、花瓶、文具、餐具、雕塑以及陈设艺术品类 宜兴紫砂始于宋代 ,兴于明清,鼎盛在当代,几百年的传承已经构建了自己的艺术
经过战乱与异族的统治,明代对宋代的文化极为推崇,文人骨子中对自然的热爱,也一脉相承。这种引自然之气入室、入器之风,自然也影响到了明代新兴的紫砂壶。
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瀹茶——即沏茶取代了前朝的点茶法,紫砂器开始随之兴起与发展起来,而随着文人加入对紫砂茶壶的设计和制造,紫砂壶亦从单纯的品饮茶器跃升为可赏可用的手边珍器。
明时的紫砂壶大体可分为光器、花货和筋纹器,其中花货即指把自然界动植物的自然形态,以浮雕、半浮雕和圆雕等装饰设计成仿生象形造型的紫砂壶。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树瘿壶即可视作紫砂花货——即仿生紫砂器的鼻祖▼
《阳羡名陶录》中有载:
供春,学宪吴颐山家童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窥访老僧匠心,亦陶细土为坯……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如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
明正德年间,供春(亦作“龚春”)作为家僮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偷学老和尚的制壶技术、仿照寺中银杏古树树干上的瘿结所制。此壶造型苍古,周身瘿纹浑如天成。
蕴古意而呈天然,这正是造物之真——如今,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对自然、本性、清幽天然更有种本然的亲近,或许东坡先生的“居有竹”再难获得,但手边伴寓自然雅致之物、韵竹林清风之器却是可以做到的——因此,观复文化特开发烧造【君子清风系列韵竹壶】,将仿生壶之妙趣融入其中▼
它必须是可用的,宜于清饮,同时也要是可赏的,所谓韵、用两兼得▼
慢品清茶宜养心,文士的“饮茶”,是伴着幽读、深思与情逸的。如此,茶壶岂可马虎?
本文源自头条号:观复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谈谈眼下宜兴紫砂的一点儿现状
下面这把壶,是原紫砂一厂一位老师傅的全手之作: 插叙:关于这位紫砂老艺人的另一个作品: 我曾在前天的头条拙作: 描述是全手壶。文章在平台发布后,有两位壶友跟帖——怀疑是模具壶。全手与半手——是紫砂爱好者接触作品之后,必须要掌握的、关于紫砂壶成
本文标题:紫砂壶中的千古文心:文人到底有多爱自然?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1994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谈谈眼下宜兴紫砂的一点儿现状
- 下一篇:小小紫砂壶背后细节拉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