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锋博客!

上博受赠文物记(上):郑振铎的汉砖与王一平的古砚

2021/10/05 栏目:紫砂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壶上清风 | 鲍志强师生紫砂陶刻艺术展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远识贤人意,清风愿激扬。"壶上清风—-陶刻艺术展",集鲍志强及高徒范建军等紫砂陶刻一脉之大成,展当今紫砂陶刻艺术之风采,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纵一苇之所如,渐入佳境,宁静中感受隽永,领略风景,可谓高雅艺术的大美境界。 宜兴紫砂,大美当如斯。 —

小犀 整理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每件展品背后都有着或广为传颂、或不为人知的捐赠故事。捐赠者中既有以胡惠春、潘达于、谭敬、沈同樾、顾丽江、乐笃周、孙煜峰、丁燮柔、罗伯昭、李伟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收藏家,也有包括郑振铎、徐森玉、吴仲超谢稚柳、陈植等早期文博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澎湃新闻特邀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张东对展品背后的捐赠故事进行解读,将分(上)、(下)两篇予以刊发。

展览首先展示的是郑振铎先生在1956年捐赠的汉代人物画像砖。这是一块很典型的汉代画像砖,也是第一次展出,反映了郑振铎那一辈的老先生作为文化界、文博界组织者和领导者发挥身体力行的带头作用,将自己收藏的重要文物都捐赠出来,帮助建馆初期的上海博物馆打下藏品基础。

郑振铎先生在1956年捐赠的汉代人物画像砖

郑振铎先生在1956年捐赠的汉代人物画像砖(局部)

郑振铎曾担任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他本身也是版本学家、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将自己收藏的大量古代陶器和近10万册古籍全部捐献给国家。

汉代人物画像砖旁边则是徐森玉先生捐赠的箕形虢砚台、《雁塔三藏圣教序拓本》、和黄士陵《篆书八言联》,这些藏品也充分体现了徐老个人审美品味和情怀。

徐森玉是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也是上海博物馆早期的筹划者,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近百年文博大业,几乎都有徐森玉的参与和贡献,出于对他的学养及为人的尊敬,人们很早就称他为“森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则又称他为“国宝”。

晚年徐森玉

徐森玉参与筹备建立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他利用自己与国内收藏家的关系,运用本人鉴别专长,全力以赴开展了文物征集工作,访求文物珍品、善本图书,为博物馆、图书馆收购了大量稀世之宝。

徐森玉(左二)在鉴定文物

徐森玉在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期间,征集了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怀素《苦笋帖》、宋司马光《手迹》、宋苏轼《文同合卷》、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和明天启刻《萝轩变古笺谱》等,均为稀世珍品。

徐森玉也把自己最心爱的收藏捐赠给了上海,先后四次将其收藏的书画、古籍、拓片等藏品捐赠给上海文管会和上博。

徐森玉捐赠的 箕形虢砚台

徐森玉捐赠的《雁塔三藏圣教序拓本》

此次展览把郑振铎先生和徐森玉先生捐赠的文物比邻展出也是饶有意味,因为郑振铎先生和徐森玉先生等人当年一同为保护和抢救文物免致走私和外流而竭力奔走。徐森玉被人称为“国宝”,而最早尊称徐森玉是“国宝”的,也正是郑振铎。

展品还包括马衡先生1953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汉代红绢鸟兽几何纹彩绣残片。该彩绣残片大小不一,共计28片。刺绣图案有飞禽走兽,三角几何纹和曲线等。以极为细腻精巧的锁绣针法绣成,绣线色彩有黄色、草绿、青绿、朱红等色。

马衡1953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汉代红绢鸟兽几何纹彩绣残片

马衡先生是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马衡

抗战期间,马衡先生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文物的维护工作。抗战胜利后,主持故宫博物院复员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的工作。北平解放前夕,为确保故宫建筑与文物的安全,他坚守院长岗位,并与社会名流呼吁国民党当局避免战火,保护北平文化古城。 北平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衡先生在1952年将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他去世后,其家属又遵嘱将家藏金石拓本九千余件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

20世纪90年代,王一平在上海湖南路家中书房。

捐赠人王一平先生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也曾短暂兼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反右”期间,他保护了很多上海博物馆的职工。热爱艺术的他与林风眠潘天寿唐云、谢稚柳夫妇等的交往也成就了一段段佳话。1990年代后期,王一平常到博物馆反复观展,目的就是衡量和确保自己计划捐赠给博物馆的藏品都能达到馆藏标准,其后他陆续将藏品捐赠国家,包括朋友和家人。他曾先后4次将其收藏的书画、瓷器、印章、古籍及工艺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在散尽了几乎所有的藏品之后,收藏对于他来说仿佛已成为过眼烟云而烟消云散。

其子王时驷回忆父亲的收藏人生时提到,“收藏是一个很花钱的爱好,父亲购买收藏品的经济来源完全是工资收入,每月工资三百余元,扣除党费、房租水电费和保姆工资,余额两百余元几乎全用于收藏,而全家节衣缩食,由母亲一人工资(140多元)维持日常开支,如果说父亲的一半收藏是母亲从家用开销中抠出来的,也一点不为过。

1994年,王一平(中)和谷牧(左)在欣赏字画。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文物艺术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以父亲的工资收入是无力再买入收藏品了,此时父亲基本停止了所有收藏行为,转而开始自己动手整理收藏品。”

此次展览展出他旧藏的文徵明《半塘烟月图轴》、《徐渭小像轴》、高凤翰铭玉带池端砚、伊秉绶铭半璧端砚等。这些藏品也体现了王一平先生个人的艺术修养。

王一平捐赠的文徵明 《半塘烟月图轴》

王一平捐赠《徐渭小像轴》

王一平捐赠高凤翰铭玉带池端砚

王一平捐赠的清代伊秉绶铭半璧端砚

紫砂大师教你怎样挑选一把好的石瓢壶

作为紫砂经典造型,在紫砂收藏圈有 “ 壶中百变,首推石瓢 ” “ 跌不破的形 ”等说法。你可知这是为何? 作为一款传统的器型,虽然看似简单,却是考验工艺师的一把尺子。 石瓢壶,造型、线条特别是韵味极难把握。要做好一把“石瓢壶”,绝对不是简单的造型上

《伊秉绶铭半璧端砚》的砚盒上题名有“先扬州公半璧研”,因为伊秉绶曾任扬州太守,故有“扬州公”之称,“先扬州公”是其后人对伊秉绶的尊谓。砚呈半璧形,又如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泮池,故有“半璧弯环是泮水”之言。斯砚有二段题铭,其中一段伊秉绶作于嘉庆9年(1803),抒发了人老志不磨的情怀。

另一段是伊秉绶之子伊念曾之铭,记录了道光庚戌年(1850) 象潮(无考)孙入泮(指童生经考试合格后被录取进入府州县学,因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入泮),伊念曾以此如泮水样砚赠之,并请韩彝刻铭的事情经过。“上巳”即阴历三月三日,“遂昜官舍”是伊念曾的室名。

展出谢稚柳先生捐赠的宋代王诜水墨本《烟江叠嶂图》。此画最初由谢稚柳鉴定认定是王诜真迹,但在收购文物鉴定专家会议上有不少赝品意见,后由谢稚柳先生自己购藏。

谢稚柳

谢稚柳先生曾任上海文管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顾问,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书画珍品多数都经其鉴藏,并留下宝贵的手写鉴定意见。谢稚柳先生在1951年、1996年两次向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其中包括水墨本《烟江叠嶂图》卷。

谢稚柳捐赠 王诜水墨本《烟江叠嶂图》

唐永徽六年李世延母冯氏等造像是张珩1950年捐赠的。张珩是古书画鉴定专家,公认的中国书画鉴定界泰斗,祖父张均衡、伯父张乃熊均为著名藏书家。出身于南浔四大富家之一的张珩自幼秉承祖叔父所好,酷爱书画收藏,精通版本目录学和金石书画鉴赏。

张珩

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书画鉴定奠基人,他将书画鉴定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总结,并运用多年实战经验,将书画鉴定作为一门学科,提升到理论层次上。其为培养书画鉴定人才,将多年来的经验,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课授业,其讲义被刘九庵、薛永年先生记录,启功王世襄校订,出版了《怎样鉴定书画》,成为现代书画鉴定始祖文献。

张珩先生经过多年购藏活动,建立起门类齐全收藏体系,所藏书画上至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尤其是对高古书画的收藏,名列榜首。1947年好友郑振铎为其编撰《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启功先生曾称赞“韫辉斋所藏书画无一赝品”,这些足以证明张葱玉先生收藏的水平。

张珩于1950年、1952年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其中包括珍贵的汉唐石刻、汉代木简等。

唐永徽六年 李世延母冯氏等造像,张珩 1950年捐赠

唐永徽六年 李世延母冯氏等造像,张珩 1950年捐赠(局部)

唐永徽六年 李世延母冯氏等造像,张珩 1950年捐赠(局部)

展览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捐赠的青铜爵。马馆长曾立下规矩,文博工作者一律不许搞收藏,他带头于1955年和1960年将自己收藏的8件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博历任馆长沈之瑜馆长、杨宽副馆长等也都把自己收藏的东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马承源捐赠的青铜爵

夏衍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纳兰成德《手札》卷也亮相本次展览。夏衍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49年以后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位。

晚年夏衍

夏衍在1989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纳兰成德《手札》卷

纳兰成德也即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诗人,也被认为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1961年,夏衍先生在北京琉璃厂花了一大笔稿酬购得此手札,爱不释手,此事也在文化圈引起了小小轰动。夏衍先生当时委托上海博物馆将手札进行珂罗版复制,作为当时文化部代表团出访礼品。后来该卷一度遗失,最终被寻回。夏衍先生在手札上盖的收藏印是“仁和沈氏曾藏”,“仁和”是他出生地杭州仁和,“沈”是他的本姓,“曾藏”而不是通常的“珍藏”,表明了夏衍先生不占有文物的态度。

夏衍在1989年首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纳兰成德《手札》卷,其后又向上博捐赠其收藏的邮票146枚。

夏衍在1989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纳兰成德《手札》卷

巴金于1963年将其收藏的董其昌《行书诗》册捐赠给上博。作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大家,巴金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藏品,也能从其藏品中品读出他的文化修养。

巴金于1963年捐赠的董其昌《行书诗》册

唐云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家,还是紫砂收藏大家。唐云对曼生壶情有独钟,他对自己收藏的曼生壶进行鉴定、辨伪,精选八把曼生壶藏于八壶精舍,这也是他晚年以“八壶精舍”为斋名的渊源。

唐云先生在大石斋

此次展览展出了唐云捐赠给上博的曼生铭提梁紫砂壶等,它们是研究紫砂茶壶的标准器。

唐云捐赠的曼生铭提梁紫砂壶

唐云捐赠的陈鸿寿铭杨彭年制紫砂壶

(本文综合参考了展览配套图录《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施鋆

本文源自头条号:澎湃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紫砂匠人

当我们在买一把真正的紫砂壶的时候,您有想过这把壶背后的制作者吗? 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一定是经过拍打成型,因为这是传统,这是传承。无论它是半手工或者是全手工,拍打成型这一步是不可或缺的。 传统的成型方式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先说说全手工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