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锋博客!

紫砂物语

2021/10/12 栏目:紫砂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文人紫砂的巅峰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陈曼生时代,其以“阿曼陀室”的壶底印章推动了整个紫砂历史的更新与发展,曼生寄情于紫砂壶,融情于紫砂壶,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以壶寄情之第一文人,文人与紫砂结合,让文人壶得以面世。 而文人紫砂另一高峰时期,便是以晚清宁波著名书法家、浙东书风开

来源:读特

清代文人汪文伯赞美宜兴紫砂壶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旧称阳羡,在宜兴黄龙山下出产了一种神奇的五色土称之为紫砂。从范蠡这位陶朱公带着西施从太湖泛舟上岸隐居于宜兴,在丁蜀黄龙山脚下筑墅制陶开始,教会了当地的人民留下了制陶的手艺延续至今,让近代宜兴赢得了“陶都”这个美喻,与江西省景德镇“瓷都”齐名。

宜兴有七千年制陶史,能找到紫砂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佐证的,不早于北宋。而真正开始用紫砂壶冲茶品茗,还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倡散茶冲泡方法以后,紫砂壶才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又到明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董其昌陈继儒等一大批知识分子艺术家参加设计紫砂壶的造型和装饰,才诞生了紫砂艺术品。也正是文人的参与,才使得紫砂壶逐渐成了文玩器具。

对于高端的工艺美术类紫砂壶,成型工艺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也造成了当时产量非常低的主要原因。由于艺人做一把紫砂壶,并非随心所欲,必须精心设计,谋篇布局,反复推敲,妥善经营,从构思设计到成型定稿是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加上还要经过窑火的洗礼,紫砂艺术创作与画家一样,需要打腹稿与手稿,需要不厌其烦的重复修正,从图纸到实物,从实物再到图纸……一个成功的造型最终定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当代艺术大师顾景舟用了二十二年才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庄教授设计的一款提璧紫砂壶最终定型,前后改进了三十几次,可想而知,紫砂艺术的审美设计和制作工艺是多么的艰辛与美好。

紫砂壶是手作之美,强调的是这个“美”字,是艺术创作。大家知道,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使用工具的进步而进步,做一把紫砂壶徒手可以完成,但是效率很低,现代人用计算机3D设计,运用数控线切割技术,更好更准确地表达出创作者的艺术思想,更方便更快捷地制造出新的审美造型,我认为不必完全排斥技术上的革新与进步。当然,如果一定要区分的话,我也认为,紫砂工艺一个是传统手工成型,另一个是模具机械辅助成型,绝对没有第三种方式。

我一直认为,紫砂艺术创作上,没必要一味地排斥使用工模具,艺术创作与实用生产是两码事,99%的紫砂壶是一种实用陶瓷产品,是泡茶器皿,没有投资收藏价值,近二十年来,实用类型的紫砂壶成型工作者成几何级数般增长,这是十几万陶工赖以生存的饭碗,让其用机械化模具生产没什么不好,这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用上紫砂壶,泡出香味更浓的好茶不是更好吗?

美在耕耘||袁野黑紫砂作品欣赏

袁 野 1971年生于江苏沛县。 画家、诗人、陶艺家、中国紫砂史研究学者,字大峰,号道一。 1988〜1992年就读于江苏宜兴轻工业学院陶瓷美术系,接触紫砂创作; 1993〜1996年就职于广东肇庆博物馆、端州画院; 1997〜199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 2004年

谈到任何一把艺术的紫砂壶,都必须从材质、成型工艺、造型审美与烧成火候四个维度去分析才能得出好与不好的结论,说到一把壶品质的差异,主要是材质与制法不同。是手作还是机械模具,科学的方法一方面必须表明品质的系统性,这个主要表现在当初你是以生产实用泡茶器,还是作为艺术创作为目的来完成的工艺美术品。

另一方面也要表明制法的系统性。艺术紫砂壶追求的是个性创造,个性化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千篇一律的东西即使是手工制作也不会是艺术品,强调传统手工成型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是一种表达方式,技术有高低,但根本代表不了艺术水平。

紫砂艺术发展到今天已近六百年了,谁也不能统计出究竟有多少种造型款式,但经典的就是那几十种,掰一下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但现代人能真正做好这些经典,并能融入自己的一些理念与变化,而且能够用自己的个人面貌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美感,把古人的经典做成自己的经典,那就是对紫砂艺术的发展进程有所贡献。紫砂艺术呼唤有时代创新意识的年轻人,而不是只会“全手工”的纯技术匠人,技术不等于艺术,艺术是高于技术的创作思想和追求“真、善、美”的目标,在技术的基础之上发挥艺术的创意,才能真正创造出时代精品。

(原标题:《紫砂物语》)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源自头条号: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紫砂壶,穿越时空的魅力传承

大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印象,往往浓缩在苏绣、油纸伞这些日常的物品里。潮流迭代中,非遗越来越淡出视线,这些传承上百年的老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危机。而它们集体出现在「微拍堂」,多了一种可能。 传承与革新从来就不是完全对立的。互联网可

复制成功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微信号:qinglan0756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