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发现!桂林也有紫砂壶
鉴赏 | 施昌 · 瑞福井栏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尝茶》 唐·齐己 井栏壶, 由清代陈曼生创型所制,曼生十八式之一, 造型源于古代水井,造型简约,风格古雅。 此作在经典井栏的基础上有所改制, 主
用资源紫砂泥制作的“茶宠”。
宜兴紫砂器(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故得名。紫砂器(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要说这千里之外的紫砂器与桂林本没有任何关系,但一次偶然的发现,却让资源县天门山成为了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壶工艺美术师蒋义清魂牵梦绕之地。
2017年9月的一次桂林之旅,让蒋义清发现了资源县天门山附近农民用于烧制建筑砖的砖土跟宜兴的紫砂泥非常相似。蒋义清介绍说:“紫砂矿全国各地都有,但是由于每种矿土金属元素含量不一样,需要配比,配比成功才能确定当地的紫砂矿适不适合做紫砂壶或者工艺品。”拿土样回宜兴检测的结果证实了他的目光之锐。
2018年,乘着当地招商引资的东风,资源县第一家紫砂艺术馆诞生。附近梅溪镇的贫困户蒋为清、刘松梅夫妇就是那时进入了艺术馆,用原本握锄头的双手学起了紫砂器具制作工艺。“我们紫砂艺术馆招了30多名贫困户,其中特别贫困的有七八个。”艺术馆负责人蒋为平介绍说。而蒋义清则带着自己的徒弟,成为了这些贫困户的公益老师,手把手教授贫困户紫砂器制作工艺。
一把紫砂壶的故事——四方筋纹竹鼓
【四方筋纹竹鼓】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应军良老师作品,料取原矿朱泥制作,容量约220cc;此款作品诠释了方与圆的艺术之美,作品刚柔并济,有方器的刚正挺直,也有圆器的柔和顺畅,壶身四面鼓腹圆融,四条棱线采用抽角形式向内凹陷,筋纹从壶钮延伸至壶底,大气不
“前些年为了治疗我婆婆的尿毒症,家里都掏空了。过年买一小块肉,还得问亲戚借钱。”因病致贫的刘松梅说起经济拮据的日子连连叹气,“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今年过年我们给娃娃们一人买了两套新衣服,饭桌上都是好菜,肉都要买大块的!”说起现在的生活,她言语里藏不住喜悦。刘松梅表示,她和爱人都在艺术馆学习紫砂器制作工艺,现在已可以独立制作紫砂工艺品,两个人月收入可达6000—7000元,在当地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了。以前为了养家糊口,在外地打工一个月1000块钱,还照顾不上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还能和家人在一起。“当然满足喽!以后娃儿们肯定要上大学,我们一定要他们多读点书。”带着浓浓当地口音的刘松梅告诉记者。
资源县党委、政府意识到,让老百姓“技术傍身”才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硬道理,能学一门技术也是越来越多贫困户的殷切希望。而资源县得天独厚的紫砂矿资源,仅天门山一带紫砂矿可开采量就有几千万吨,这为这种“非遗+扶贫”的模式打下坚实基础,让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为脱贫攻坚带来了新路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到我们这里学习和工作的贫困户基本已经脱贫,目前艺术馆还在初创阶段。未来希望这种模式能够继续下去,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资源县紫砂艺术馆负责人蒋为平表示,经过两年的发展,艺术馆正在逐渐扩大规模,并研究发展自己的紫砂品牌,拓宽销路和市场,提高贫困户的收入,真正让农民朋友化身手艺人,脱贫致富。
来源:桂林日报
本文源自头条号:桂林生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地制宜搞产业,紫砂为洛阳这个小镇拓开增收路
今日,位于新安县石寺镇孟庄村的紫砂产业公司,村民正在各自生产岗位忙碌。 该公司是孟庄村集体经济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500平方米,采用“公司+技术入股”的方式运行。利用镇域内丰富的紫砂资源,该公司主要生产紫砂壶、紫砂花盆、紫
本文标题:一次偶然的发现!桂林也有紫砂壶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795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因地制宜搞产业,紫砂为洛阳这个小镇拓开增收路
- 下一篇:鉴赏 | 施昌 · 瑞福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