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大师带游宜兴:文化地儿要嗨的有文化
喜欢紫砂壶的新手必需知道的!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一般喜欢紫砂壶泡茶的首先要考虑的是泥料!泥料!泥料!如果一把紫砂壶在材质上脱离了紫砂还叫紫砂壶吗?所以最好选择原矿料最保险,至少用着安心!
【点睛】如果你只是想来赏竹观景度假,顺道儿了解了解宜兴的这些故事,那对这座山清水秀的小城来说,最好的旅游方式或许是加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让他们带着你在宜兴的这些精彩故事里追根溯源地嗨翻天。
(作者特供中国网旅游,版权所有,请勿擅自转载)
江浙一带,自古水土丰美、气候宜人。北宋之后,都城南迁,衣冠南渡, 中国 经济重心、政治中心移至 江南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自此在人间传颂。富庶的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厚,才子佳人辈出,可以说是小情小景的极致秀美伴随着充满玫瑰色的浪漫故事。
只在江苏宜兴这一个地方,就流传着太多可以溯源的各类好故事:你喜欢听才子佳人,这里有范蠡和西施;你喜欢听如何雅致地游山玩水品茶品美食,这里有北宋第一大吃货苏轼给出的范本;你喜欢听关于陶都 宜兴 紫砂文化的历史渊源,这里有陶祖供春及历代紫砂大师的经典传世作品;甚至,你喜欢听神话故事,这里有青龙 黄龙 二山常年争斗不休的故事……
不过如果你只是想来赏竹观景度假,顺道儿了解了解 宜兴 的这些故事,那对这座山清水秀的小城来说,最好的旅游方式或许是加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让他们带着你在 宜兴 的这些精彩故事里追根溯源地嗨翻天。
宜兴人压起床气的法子 听起来有点矫情
从养水的罐子里接出山泉水,煮沸,手指在诸多茶罐子上游移,斟酌是喝阳羡红茶还是阳羡雪芽或是荆溪云片,决定了便利落地揭盖取茶,将它们扔进茶台上摆放的任意一把紫砂壶中,倒入沸水,盖盖儿。
清晨,在云雾缭绕的竹林深处,紫砂壶蒸腾出热气,茶香逐渐在茶室肆虐,独饮或共饮,都就着被雨露沾湿的竹叶散发着的竹叶香,这样慢条斯理地驱赶走起床气,待茶充分和身体融合,这一天才清清爽爽地开始了。
要聊聊大家的起床气,差不多都 大同 小异,但 宜兴 人的起床气怎么听起来多少有点矫情:茶台上那么多紫砂壶,今早为什么哪一把都看着很顺眼?我到底要选哪个泥料哪个壶形的紫砂壶喝茶,才符合我此刻的心情?阳羡茶都那么好喝,今早起来为什么哪一种茶都想喝一口?我到底要泡哪一种?这种选择困难症的发病,或许会毁了一早上的好心情。不过,你要是能碰到一回这种矫情劲儿,那就是你真的融入主人家的生活之中了,他们会就着这紫砂壶和阳羡茶给你讲个不停。正所谓是,班可以不上,壶也可以不做,但给客人普及紫砂知识、茶文化,普及 宜兴 各种各样的好,就是 宜兴 人代代相传下来的责任,这让他们有着很强烈的使命感。
观摩紫砂大师纯手工做壶
通过朋友介绍跟紫砂壶制作大师许士群相识。这次来 宜兴 拜访他,闲话紫砂之余,许大师兴起,称来 宜兴 得跟着本地人玩,既要会玩会吃,还要结合 宜兴 深厚的文化来玩。找一处喜欢的地方住下,然后慢悠悠地跟 宜兴 本地人的生活节奏贴合在一起,用他们过周末的方式享受假期,这一切行程由他来替我们一行安排。
也就是这样,每天早晨醒来收拾妥当,酒店吃个便餐,或者门口买两个馒头( 宜兴 人把个儿大皮厚馅儿少的那种包子称作馒头),吃一碗周震馄饨,然后溜达着来到许大师工作室这里,喝着他冲泡的茶,听他聊一段紫砂。
宜兴紫砂泥料,是非常特殊的制作紫砂壶的矿物原料,分为紫泥、段泥、朱泥三大类。
纯手工制作紫砂壶,以紫泥多见,而在制作紫砂壶的三大类泥料中,目前所见的朱泥紫砂壶作品最为少见,纯天然泥料纯手工制作的朱泥紫砂壶更是少而又少。
这倒不在于朱泥的原料稀少,而在于朱泥制壶的难度。一般的紫泥紫砂壶的烧成收缩率为11%,段泥的收缩率为14%,而典型的赵庄朱泥紫砂壶的烧成收缩率高达24%,这就决定了朱泥壶的烧制成品率极低。朱泥难碰,这使得大多数做壶的艺人“闻朱色变”。
如下图,左手边是烧制完成的壶,右手边是未烧制之前的,不同泥料的收缩比很容易能看出来。
我们边喝着阳羡红茶,边听这位国内顶级的紫砂壶朱泥大师聊着泥料和制壶,几泡茶喝过,许士群开始拍泥做壶,喝足茶的早上十点左右,是他做壶欲望最为强烈的时段,就着这股激情,在他手底下产生过无数好壶,他的朱泥紫砂壶大者雄浑,容水可达1100CC;小者精巧,容水的只到180CC。而通常,由他创作的朱泥紫砂壶容水量均为400CC~600CC的大品。这已经使“自古朱泥无大品”的习惯讲法成为过去。
有幸可以观摩到他的现场做壶,而更幸运的是他正要做的是一把赵庄朱泥的壶,切泥条、打泥片、整形、计算尺寸、切泥片等等步骤一气呵成。
许士群做壶的专注度及熟练度,让泥料在他手上活了起来,仿佛有了生命,我在一边看着他做壶几近痴迷,不禁感叹这技艺的精湛及纯熟。
他的这处工作室算是他的一处老房子,平房有院子,如今虽然归置里新家和环境比这里更好的工作室,但他说,他依旧喜欢在这里做壶。
工作台上各处挂着壶的图纸及做壶的工具,看似凌乱其实有序,充盈着紫砂的那股子灵气。
临近中午,许大师精力高度集中做壶的2个多小时后,他自觉疲惫且肚中饥饿,便张罗着客人吃饭。这顿中午饭又是在 宜兴 多少顿美食之中的又一饕餮。因为有许大师带着,我在 宜兴 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每天吃饭的地方不重样,不管大店小店还是农家乐,亦或是许大师自家的家常饭,都让我品足了 宜兴 的美味。这一行,我们将追溯着紫砂的文化源头,由许大师带着我们游遍吃遍 宜兴 。
PS: 宜兴 人偏爱的美食及本地人带着我们去的小众饭店,在文末我会进行罗列。
“争斗”不休的青黄龙二山 盛产石料和泥料
宜兴 有条陶都路,它是贯穿 宜城 和丁蜀的“黄金 通道 ”。陶都路建设前,从 宜城 到丁蜀有水、陆两种方式:陆路是老104国道或老宜浦路,水路则是从当时的太滆桥码头到丁山码头。其实,从历史地形地势的演变上来看,陶都路不仅仅是一条路的存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这条路是整个 宜兴 地标级的存在。这条路隔开了青龙、 黄龙 二山,也隔开了这两座山自古以来的“神话”争斗。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丁山有两个修炼千年的妖精,一个是只青甲老鳖,还有一个是条花头黄鳝,青甲老鳖占着北 太湖 ,花头黄鳝占着南 太湖 。两个家伙为了独霸 太湖 ,经常幻化为青、黄二龙在 太湖 里争斗,周边老板姓被扰的苦不堪言。这一天,大禹王来到了丁蜀,看见 太湖 里一青一黄两条巨龙又在恶斗,就毫不犹豫的拎起铁棒砸死了二妖。大禹王把这二妖变成了两座像龙一样的山脉,并把两个妖怪的内丹变成了山上的泥料和石料,用来造福百姓,替两个妖怪赎罪。于是,当地的老百姓就把这两座山,一个叫做 黄龙 山,一个叫做青龙山。这个故事,就是当地人从小听到大的枕边故事。
神话故事归神话故事,这两座山的泥料和石料,确实让 宜兴 人的日子过得风声水起。青龙山上盛产青石料,人们用这些石料煅烧出优质的“青龙牌”水泥和石灰,销往全国用作建筑材料。而 黄龙 山上盛产的矿石泥料,人们用它们做出了精美的陶器,尤其是紫砂更是闻名中外。再加上制陶工艺的进步,也使紫砂器皿尤其是紫砂壶,在诸多茶器中熠熠生辉。
由于对这两座山长期的过度开采,破坏了这里的生态平衡,如今政府将它们保护了起来,建成了两座公园。而陶都路的形成,其实是将两座山相连接处挖平,这相连之处产生的泥料就是鼎鼎 大名 的“降坡泥”。
青龙山公园,是政府将废弃的矿山宕口形成的“残山剩水”整理出来,进行深度生态修复改造成的市民公园,现在,这里已经成为 宜兴 旅游必打卡的地方之一。
青龙山公园面积现有55万平方米,设有龙尾、凤栖、玄泰三大景区,依托原有的5个深水潭,设计倚望青峰、孤石闲鹤等18个景点。
其中,“叠山台”位于公园核心区,坡度45度,落差达15米,原先裸露着大量的石土泥块,通过生态修复进行绿化,这里的绿化面积已达2000多平方米,为游客呈现出梯田式花海。
公园里还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路灯、公园装饰等运用了较多的陶文化元素,景点“老矿坑”还恢复当初采矿时的场景,矿业遗址的历史风貌也得以保存。
在青龙山公园门外,矗立着挖陶土的雕塑。
前一天夜里刚下了雨,这雕塑脚下的紫砂壶里积着雨水,而被雨水打落的树叶掉在上面,真的像是泡了一壶好茶。
而黄龙山公园,目前仍处于建设期间,建成后将是一处矿业遗迹景观展示公园。将与同处在丁蜀镇区域的蜀山古南街、蜀山、葛鲍聚居地历史文化街区、 黄龙 山北坡窑址、青龙山生态公园以及蠡河、白宕河、画溪河等镇区河道水系有机整合,形成具有泛文旅意义的陶都 宜兴 陶瓷历史文化“活标本”。
据 中国 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著作《 宜兴 紫砂陶传统工艺》一书介绍, 宜兴 陶业泥矿有两种,一种是露天开采的,另一种是井洞开采的。露天开采的矿井被废弃后多变为塘或潭而存世,如 黄龙 山边上的大水潭(地名)就是露天矿和矿井的遗存地。 江苏 省地质矿产部门上世纪中后期曾对 黄龙 山的优质矿藏进行过系统勘探,探明 黄龙 山下具有巨大的紫砂矿藏量。
而制作 宜兴 紫砂壶最好的原料也都来自 黄龙 山的优质紫砂矿藏。在 江苏 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宜兴 丁蜀镇 黄龙 山紫砂泥矿井赫然在列,这也是迄今全国唯一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紫砂矿井。扣开这扇门,一个未经锤炼的紫砂世界向你敞开。
宜兴 是陶的古都,拥有7000年的制陶史,境内已发现的真武殿等六个古窑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兴 也因此成为国内拥有和保存古代陶瓷产业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在待建设完成的 黄龙 山公园门口,街道边的围墙里是堆叠的 黄龙 山山石,围墙上的装饰浮雕都是以紫砂壶为主题,充分展示 宜兴 这个地方的紫砂文化特色。
活着的古龙窑
要了解 宜兴 的紫砂文化,龙窑是一定要去看的。它称不上是个景点,而是一处十分小众的地方。龙窑每月开窑一回,并不对外开放,能不能进去参观,全靠运气。
龙窑是利用山坡的天然地势而建,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随着坡度绵延,窑身左右还分布有42对用于烧柴的鳞眼洞,鳞次栉比,远望过去,像是一条长龙,因此叫做龙窑。 宜兴 的这座古龙窑,是世间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完整龙窑之一,是从明代开始,至今窑火未断的一座活窑。如今它主要用来烧制花盆、花瓶、瓮、罐等日用粗陶,已经很少用来烧制精致的紫砂壶了。
古龙窑的智慧之处在于烧窑时,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一个鳞眼一个鳞眼地燃烧,其原理就是利用火焰的自然上升,充分利用热能。窑身的西侧还设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 通道 。窑体上方建有窑棚,花岗 石柱 ,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可以用来遮风挡雨。
据记载,龙窑最早出现在商代,时至民国时期, 宜兴 丁蜀周边地区有龙窑76座,如今只剩下这一座龙窑,它位于 江苏 宜兴 市丁蜀镇的前墅村,所以它也叫前墅龙窑。从平地往上看,能看到这座龙窑顺坡而上,“龙头”朝下,而航拍的多角度俯瞰,让它透出一股神秘的力量。
关于古龙窑,在丁蜀镇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很久以前,在 太湖 西岸的蜀山一带,因为当地百姓不敬天神,天神便惩罚他们,不施雨水。一日, 太湖 里一条专管耕云播雨的乌龙巡视,经蜀山上空,心生恻隐,私自吸水播雨,救了这一方百姓。天神得知大怒,即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乌龙终因寡不敌众,被乱枪戳得浑身是伤,从天上摔到地下,头朝下,尾朝上,恰好跌落在蜀山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当地的百姓对这条乌龙既感激又悲痛,便自发挑土掩埋。不知过了多少年,葬龙的土堆出现了许多洞口,有人钻进去一看,乌龙的尸骨不见了,里面成了空空的倾斜坡道。
后来,人们就尝试在这隧道里烧制陶器,龙嘴是烧窑点火的地方,龙身上的大伤口作“壶口”,小伤口就是“麟眼洞”。这种烧窑方式效果很好,陶器烧得又多、又快、又透,还很省柴火。人们就把这座乌龙尸骨筑成的窑叫做“龙窑”。
如今在 宜兴 紫砂博物馆里,还有反映古龙窑的作品,可以更直观地看古龙窑的构造。
宜兴 ,因为龙窑,有了冠绝神州的陶艺紫砂。而过去利用龙窑烧制出来的 宜兴 老砂壶, 光泽 温润,颜色丰富,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泡茶的次数增多还会发生变化,有可能黄得更橙,绿得更翠,红得更沉,紫中泛青,或者泛出各种自然的颗粒色彩,妙不可言。
龙窑烧制出来的 宜兴 老砂壶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龙窑柴烧的结果。而现在,这种壶早已成为稀有的收藏品。
紫砂博物馆
听了这么多关于紫砂的泥料、烧制工艺等的故事,那些存放在 宜兴 紫砂博物馆之中的紫砂前辈们的大师级壶艺精品,越发令人神往。许士群说,来到 宜兴 没有去紫砂博物馆看看顾景舟老先生做的壶,那算是白来了一趟。
宜兴 的紫砂博物馆不算大,但它可是 宜兴 历史上第一座“国字号”博物馆。博物馆门外,就可以看见硕大的陶罐作为装饰,如同一些建筑门庭之外会摆设 石狮 子那般,一看就觉得这地方器宇不凡。
目前,馆区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已成为我国影响和规模较大的集展示、研究、传播、保护和陶艺交流于一体的专业陶瓷博物馆,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馆内丰富的藏品,充分展示了 宜兴 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今的七千多年漫长岁月中,陶瓷是 宜兴 引以为自豪的生命赞歌。
无数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汉代的陶器、两晋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当代的彩釉陶、美术陶、精陶等,充分展示了陶都 宜兴 的风采。馆内珍藏了众多珍贵的紫砂壶,种类丰富、造型各异,很多出自名家之手,如顾景舟、裴石民等大家的作品。除了对紫砂壶的展览,博物馆还别有心裁的,将紫砂泥到紫砂壶制作再到名家作品,做了一次流程化立体的展示,让参观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紫砂壶。
史籍中可见的第一批有名有姓的砂艺人士为“金沙寺僧”与“供春”,《阳羡名壶系》、《 宜兴 县旧志》、《阳羡名陶录》里,记载了制壶大师金沙寺僧及供春以手工捏制以及斫木为模型的制壶方法。在博物馆里,还能看见供春的小型紫砂塑。砂艺史上最被推崇的典范是时大彬,他首创以泥条镶接拍打法凭空成型的制壶方法,后来成为 宜兴 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
中国 陶瓷博物馆主楼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顾景舟艺术馆”和“韩美林紫砂艺术馆”。
走入顾景舟艺术馆,发现这里陈列的不仅是顾老的生平机简介,还有收录的他的一些经典紫砂作品及出版的相关紫砂读本、研究类书籍。
其中在《紫砂陶史概论》中顾景舟提到,现代考古发现 宜兴 丁蜀镇周围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以及各代陶器遗存,羊角山的发掘,更证实了从北宋初期一直到明初,当地已经有用紫砂制陶的工艺。
紫砂文化在 宜兴 延绵甚久,并经过历朝历代的打磨、衍生及创新,使得紫砂壶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这其中离不开历代紫砂大师对这些泥料的技术性加工。关于顾景舟在紫砂工艺史上的地位,记得 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品征集评审委员黄健亮这样评价过:“从 宜兴 紫砂发展到现在,大概有500年,这500年间出了四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大家可以把紫砂的历史发展想象成一个历史的长廊,起初是黑暗的,然后慢慢地点了四盏重要的灯,每盏灯相隔150年。第一盏灯当然是明代嘉靖时的时大彬。再经过150年之后,第二盏灯,是康熙时候的陈鸣远,第三盏灯是清代嘉庆时候的陈洪绶。而第四盏灯就是顾景舟。这四位都很重要。只要少掉一盏,紫砂的发展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这样一位在紫砂历史中奠定了重要基础的一代大师,其故居仍在 宜兴 的蜀山古南街里被保护着,对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开放参观。
蜀山古南街
在 宜兴 丁蜀镇有条蜀山古南街(蜀山因苏东坡的“此山似蜀”而得名)。这里是明清时期 宜兴 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紧邻蠡河。
繁华时期,山上窑火连天,山下商贾云集,烧成的紫砂器从蠡河各家的小码头启程,进入 太湖 后被运往全国各地,如今小码头的痕迹已经看不到了,但这里却依旧是被紫砂文化包裹着的小街巷,吸一口气都能闻见陶土的清香。
明王叔承《荆溪杂曲》曰:“蜀山山下火开窑,青竹生烟翠石销。笑问山娃烧酒杓,砂坏可得似椰瓢。”清邑令唐仲冕云:“此日蜀岗千万穴,别传薪火祀 眉山 。”清末民国初蜀山古南街的陶器生产、销售已具相当的规模,当时专烧紫砂陶的龙窑就有7座,壮观的烧窑景象成为当时蜀山古南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窑火的旺盛,带来的是古南街经济的繁荣。前店后坊,交易快捷而又方便。仅经营紫砂陶器的商号就有豫丰陶器行、福康陶器行、毛顺兴陶器行、立新陶器行、祥丰陶器行等,吴 永春 、潘根大、周顺生等人所开的紫砂陶器店。那样的时代,在不足四百米的短短距离内,能拥有如此众多的紫砂陶器商号,实属鼎盛繁荣。
蜀山原有的大多数居民,几代人生活在蜀山,以做坯制陶为业。天时地利人和,小小南街可谓是卧虎藏龙,汇聚了众多的艺人和陶工。这里先后走出了几代数十位工艺大师。这些近代紫砂界的盛名造就者,都源自这条蜀山古南街,也正是他们使得现代紫砂文化得以兴盛。漫步南街,这些大师的故居相挨紧凑:“顾景舟故居”、“吴云根故居”、“顾绍培旧居”、“季益顺旧居”等。
如今的古南街虽历经了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却依旧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了今天,就连烧窑用的那个红砖大烟囱,现在都是古南街上的古街打卡点之一。
许士群评价说,“如今这条街上多数店铺在做的是紫砂文创等内容,政府对古南街的规划和修复,让古南街成为了丁蜀镇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
一把紫砂壶的故事---无忧
“荷香十里隐烟村,绰约仙姿叠梦痕。” 《无忧》,原矿降坡泥,容量250cc。 作品以一只倒着的莲蓬为题,壶身与壶盖上的莲蓬细纹清晰逼真,连接恰到好处,壶肩上一条龙鱼栩栩如生,一朝得道化为龙。壶嘴直挺,颇显张力。壶把一只细小的莲蓬点出生机一片。而壶
顾景舟故居
顾景舟,1915年10月出生在 宜兴 丁蜀上袁村。1933年出道做壶,后来凭着精湛的手艺,跻身壶艺名家行列。可以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
如今,在蜀山古南街上行走,还能听见人们对顾景舟手艺的赞叹,即便已至他的故居,这房间里所留下的,仍然是他和壶的故事。
这是一座外墙贴着彩砖的二层小楼。小院阳光充足,开门见南山,东依水来北靠路,西门是后门,方便客来客往。上至二楼,推窗向外望去,蜀山古南街的风貌出现在眼前,从这个角度看下去,更能感受到浓浓的江浙古城小调。
二楼是他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曾经他就在这里点着煤油灯做壶。现在床边依然挂着的那个蚊帐,据说是当年顾老所用,隐约能看见被煤油灯熏黑了的痕迹。
据说,他的一把壶当年可以交换齐白石的一方印章,而现在,他留存在世间的壶,更是缕缕拍出天价。
苏东坡的饮茶三绝 只有宜兴能满足
紫砂壶和茶,向来最配。在 宜兴 浓厚的紫砂文化背后,茶文化同样底蕴深厚。
江苏 宜兴 ,古称阳羡,所产茶以地域命名为阳羡茶。没错,就是那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诗中提到的那个阳羡茶。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尝同僧进献的佳茗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宋代起,“阳羡茶”被选入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茶好,自然是土壤及气候的共同作用。阳羡茶产于 宜兴 南部丘陵山区,山区土壤以黄棕壤、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种植。这 宜兴 又是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十分适合于茶树的生长。
在 宜兴 ,来到位于丁蜀镇查林村的 江苏 省茶叶研究所看茶园,大片茶园如电脑壁纸般的纯绿色风光,带给你的是意想不到的清新之感。尤其是恰逢春茶丰收之时,简直就是人间极致的美景加嗅觉及味蕾上的狂欢盛宴。
阳羡茶产出的茶汤清、芳香、味醇,自古享有盛名,古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还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极会享受生活的大吃货苏轼,当年不仅是被这里的山清水秀所迷倒,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喜欢这里的食物及茶。关于他喝茶,那股子矫情劲儿,让我想起来 宜兴 人喝茶的那股子矫情,甚至觉得就是从他这里继承下来的。
当年苏东坡做官不得志,弃官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日子过的很悠闲,品品茶,吟吟诗,欢欢乐乐无忧也不虑,但就是对喝茶这件事充满了仪式感。苏轼曾提出了茶事四绝之论:茶当取阳羡贡茶、水当取金沙泉水、壶当用 宜兴 紫砂、火当烧桑叶煮茶,缺一不饮。
金沙泉的水,水质上乘,泡阳羡茶不走味。苏东坡每隔时日便差使书僮去打水,时间久了,书僮便厌倦偷懒,取了近处的水给苏东坡泡茶。但苏轼一口就喝出来这水不是金沙泉的水,他也不好拆穿,想了一个办法,取一节小竹管,用刀一劈两片,做上记号,一片自己保管,另一片给金沙寺里的老和尚留着。书僮去取水,他把自己的竹片给书僮,书僮到金沙泉取水时把这竹片交给老和尚,然后老和尚再把另一竹片交给书僮带回。苏东坡一看竹片,就知道书僮背回来的肯定金沙泉里的水。从此,书童再也不敢欺瞒主人,只得老老实实到金沙泉去挑水了。
如今在 宜兴 ,金沙寺遗址已不见,但在原址的土地上,立着金沙寺遗址的石碑,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这处遗址看看。
因为这竹片是用来当作证水符号的,苏东坡就把这竹片戏称为为“调水符”。这个由竹符换水的小事,让人生出对世上欺谩成俗,诚信缺失的鄙视与感慨。据说,从那时起,人们效仿苏东坡,泡开水也用上了“水筹”。
而苏轼在 宜兴 ,还独创了一把与众不同的紫砂壶,后被命名为提梁壶,全部是为了顺应他自己喜爱“牛饮”的需要。后人称此壶为“东坡提梁”,一直流传至今,壶型仍被沿用。
在宜兴竹海景区内,还能看见提梁壶及苏轼的造像。
顺便提一句,在金沙寺遗址对面的湖畔边,传说就是当时西施抚琴引范蠡来寻的地方。两人后来住进了慕蠡洞,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如今, 宜兴 与范蠡、西施有关的景物随处可见。如,西施泛舟水上的“西施荡”、“施荡桥”;西施行走过的“归美桥”;西施与范蠡居住过的“慕蠡洞”、“西 施洞 ”等。
如今这地方现代痕迹很重了,只能靠臆想这些故事发生时的情境,才能将它与故事的发源地结合起来,让思绪穿越年代。
在 宜兴 期间,范蠡不仅摸索出了一套先进的制陶方法,使得当时的 宜兴 陶业,有了飞跃的进步。还在 宜兴 留下了血脉,据传,现今 宜兴 制陶世家,西望圩村的范家,就是范蠡与西施传下来的脉络之一。
竹海风景区
宜兴 竹海风景区上接苏南第一高峰,下有镜湖秀色,风景区 含山 峰、丘陵、湖泊、溪流,而 宜兴 丘陵山区地形崎岖,多山间盆地,地下洞穴众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合了多种地势地形的自然景区。
在 宜兴 竹海风景区内,漫山遍野种植了超过10000亩的竹子,竹子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统计,在这片竹海中,有着140余种、16.2万株竹子。而这片竹海获得了“华东第一竹海”的美誉,可谓是实至名归。竹海景区门匾由已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宜兴 人)题字。
宜兴 竹海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步行其中,就连呼吸都变得格外的畅快。
爬山本是一件很累人很枯燥的事情,但在这里,慢慢拾阶而上,将自己完全地沉浸在游览竹海之中,台阶两旁不时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竹子,偶尔还会看到刚冒出来的竹笋,细心去看,仿若能看到它的生长。微风过处,一阵阵竹浪袭来,沙沙作响。此时,这里只有竹海,只有宁静,只有竹浪和你的身边人,爬山似乎让大家有了一种在大自然中探险的刺激感。
时近雨季,来竹海的时候遇到了小雨,这是更适合在竹海漫步的天气,被小雨浸润的泥土香给热气蒸腾出来的竹香加了料,微风一吹,竹香肆虐在竹林深处。你顺山势而上,仿佛步行在云雾之中,负手而立,真有一种道骨仙风之情境。
如果你选择坐缆车上下,那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索道很长,坐在缆车上,呼吸着被微风从竹海间卷上来的清新空气,看着脚下层层叠叠翻滚的竹浪,它们沙沙作响的有序节奏,让你仿佛觉得自己脚踩竹尖在竹海间轻盈飞舞,一甩袖,甩掉的是人间一切烦忧。
位于 宜兴 竹海的山巅之上是 凌云 阁,这是3层密檐砖式结构,高16.8米,平面为六角形,层层雕梁画栋,每层均可凭栏近观远眺,是竹海之巅观赏竹海茫茫的最佳场所之一。 凌云 阁,取 凌云 之名是源于“未成出土先有节,纵 凌云 处也虚心”的诗句。描述了竹子谦虚高尚的品德,同时含“ 凌云 壮志”之意。与竹相关是因为 宜兴 竹海的翠竹连绵,而“ 凌云 壮志”之意则来自 宜兴 的好学之风,在此处登高望竹海,更有一种清风徐来,我自盛开之感。
镜湖一角的“水母亭”是观桃花水母的最佳处,每年8月至11月,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桃花水母聚集在“水母亭”下方的水中。这种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前的腔肠动物桃花水母,是 淡水 水母中的珍宝,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大的有一元硬币大小,绝大多数象隐形眼镜的镜片大小,伸缩游动,缘膜上长满细细的纤毛,伞体犹如绽放在水中的花瓣,晶莹美丽。由于竹海风景区的湖父山区离 太湖 最为接近,流域最明显,因而,从竹海山上流下的溪流又有“ 太湖 第一源”之称。竹海内潺潺流淌,经年不息的山泉水质极其纯净,可以直接饮用。
宜兴 有着洞的世界之称,在竹林深处,有一些洞是值得观赏的。如果要去看 宜兴 境内最有名的洞,建议去张公洞,它是著名石灰岩溶洞, 宜兴 三奇之一。张公洞位于 宜兴 城西南约22公里的孟峰山麓,洞群有大小洞穴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内奇观之称。
来 宜兴 ,竹海风景区是必打卡的一个地方,跟随着许士群的脚步,我们在竹海中穿梭,下山后,他捏起一个竹条,将它折弯又松手,看到竹条弹回变直,向我说到:“我做壶35年,一直就是在这个动作中研究竹条回弹的力道,始终在思考怎样把这种力转化到紫砂壶上,特别是壶把的制作上。一把好的紫砂壶,需要这样的力道蕴含其中,这种力道是活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化艺术。”
这一行,看了太多的紫砂壶、品味了太多关于紫砂的内涵,在行程即将结束之际,在我眼中那些好的手工壶的确不一样了,它们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器皿,而是个个都有着生命的脉象。
宜兴美食
宜兴 濒临 太湖 ,物产丰饶,盛产银鱼、白虾、溪蟹等湖鲜,是著名的 江南 鱼米之乡。东部 太湖 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 太湖 人参”;以百合为原料制作的特色食品畅销海内外;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等果品; 宜兴 山区特产金针、竹鸡、野兔等山珍野味,是 宜兴 食品一绝。不过许多野生动物现在也只是用说说的方法饱饱口福,可不能为了吃做违法的事哟。
宜兴竹海盛产竹笋,炒竹笋的味道也不错。
宜兴 有不少特色餐馆,可供应由上述特产烹饪的各种地方名菜。其中, 宜兴 茶局巷的不少餐馆挺有特色。
推荐餐厅
一. 太湖 观光饭店
紧邻 太湖 边,是当地人最常去的馆子,环境一般,老板娘神经很大条,摆盘也没那么用心,但就是好吃,家常菜味道适合大众口味,糖醋排骨色香味俱全。
尤其推荐湖鲜类,新鲜食材加独特的烹饪手法,雪白的鲈鱼豆腐汤不要太美味。
二.周震馄饨
这家馄饨店据说是 宜兴 人记忆中最鲜美的馄饨的味道。也似乎已经成了外地人到 宜兴 必吃的美味之一。
但是,据老 宜兴 人回忆,这馄饨已经没了小时候的味道纯肉馅儿,属于皮儿大馅儿少,略咸,分大中小碗,中碗20个馄饨10元,骨头汤撒点香菜就是汤底,桌面上有辣椒酱和醋,可以调调口味。
店门口一左一右是卖生煎和卤制品的,倒是挺好吃。来碗馄饨,就着生煎和卤鹅翅、香肠,美味!
宜兴主要美食品名和特征
滆湖大闸蟹:滆湖水未受污染,水质活。大闸蟹青壳干净,蟹肥、香、鲜。
茭利银鱼:色乳白,外脆嫩,里鲜香。
五香鸡:鸡肉酥透,味香醇厚,卤汁味浓,色泽金黄。
栗子鸡丁:栗子香、糯,鸡丁嫩、滑。
汽锅排骨汤:地方特产紫砂锅烹制,内嫩汤醇、味鲜。
红烧鱼头汤:选大 花莲 鱼头,佐以中草药和其他调料,以地方特产紫砂锅文火煨之,味香肉鲜口好。
桂花百合羹:百合甜、香、酥、糯、清热利尿,润肺止咳,宁心安神,滋补身体。
乌米饭: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蒸熟的米饭压成饼煎食,还可以在其中加入肉馅或豆沙馅儿,美味绝伦。乌米饭又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等功效,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糖芋头:大浦的特产“香梗芋”,鲜藕,蜜桂花,红米血糯少许。实为时令佳味。
清汤豆腐花:热豆腐花,热酱油一浇,虾米、大蒜花一洒,站在大街上吃,是 宜兴 人难忘的小时候的味道。
景区游览备注信息
一. 宜兴 竹海风景区
门票:普通票80元。
交通:公交路线:旅游1线:市车站--贝斯特大酒店--国际饭店-- 宜兴 宾馆-- 宜兴 大酒店--分路口--川埠--陶瓷博物馆--张公洞--玉女潭--灵谷洞--陶祖圣境风景区--竹海风景区。时间为5:40—17:30,每 20分钟一班。
49路公交车:每5分钟一班从市中心抵达湖滏,湖滏到竹海风景区也有公交车,每10分钟一班。
地址: 宜兴 湖父镇竹海村
二.张公洞
门票价格:160元(含溶洞55元,漂流45元、地下河探险45元,自治陶器15元等景区)
开放时间:7:30-17:00
交通:乘坐201路张公洞站下车,步行658米
地址: 宜兴 湖父镇张阳村
(常跑跑)
本文源自头条号:中国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他13岁学艺,退休后为做紫砂壶跑遍杭州,仿品一把卖到20万
他13岁学艺,17岁拜紫砂名师王寅春为师,一辈子专心做壶,并成为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紫砂陶艺名家。退休后,他居住到杭州,因为心中对于紫砂陶艺的那一份热爱,再次开始紫砂壶的创作。为了寻找到优质的紫砂泥,他走遍了杭州周边的山区、矿场,终于寻找到
本文标题:紫砂大师带游宜兴:文化地儿要嗨的有文化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824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一把紫砂壶的故事---无忧
- 下一篇:喜欢紫砂壶的新手必需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