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紫砂壶图谱及相关来历介绍(筋纹器)
高人气美女紫砂匠人分享,15个常见紫砂壶问题的解答,值得收藏!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南街壶娘 | (东家店铺:南街壶娘)紫砂手艺人,出生于紫砂世家,微博达人、B站人气up主,致力于紫砂工艺及传统文化的推广。 1.为什么我用同一种茶叶养两把壶,一把养的快,一把比较慢,另一把是不是假货啊? 可能是因为你的两把壶的泥料不同,或者同种泥料粗
常见光素圆器和方器的介绍告以段落,这一期主要给大家介绍传统筋纹器。
筋纹器的造型虽然略晚于花塑器(供春),却也在万历年间便出现了。据清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所载:“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菱花式壶是以自然植物的花卉图案辅以筋纹而成,照推断,在筋纹器“已殚工巧”之前,想必已有一段蕴育期。
筋纹器的起源有可能是受到唐代铜镜纹饰或前朝陶瓷碗盘口沿样式的影响,而在1976年,丁蜀镇羊角山的北宋中期古龙窑中的六方高颈壶,亦很有可能成为筋纹器发展的过渡基础。
邵大亨,紫砂四大宗师之一。少年成名,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
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现有《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馆。
1、八卦束竹壶
八卦束竹壶采用泥片镶接法。壶身是由八块泥片组成,每块泥片上八根竹子,共计六十四根竹子,壶体内部有棱角。
腰中另用一根圆竹作为装饰,壶体微收。壶底四周有四个由腹部伸出的八根竹子作足,上下一体,十分协调。
壶盖上有微凸的八卦,盖钮做成太极图式,壶嘴为三弯嘴,壶把与壶嘴则饰以飞龙形象。
八卦束竹壶是清宫御制紫砂器,公元1826年(道光六年),道光帝平定张格尔叛乱,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于是吩咐内务府置办礼器,庆祝功绩。
内务府奉上数百器皿,道光帝皆不满意,唯有邵大亨的“八卦龙头一捆竹”,以六十四根竹节围合壶身,太极八卦为纽盖,将易经六十四卦象收于一壶中,正可谓“天下乾坤,一壶掌握。”道光帝得之分外的满意,大加赞赏。
2、玉兰花六瓣壶 时大彬
壶设计奇巧,壶盖与身自然垂我一朵玉兰花,花蒂为盖,花瓣与壶身为二重叠压,厚朴端庄,玲珑可爱。
是紫砂筋纹器造型中优秀的传统经典之作。历来为后代艺人仿造,成为楷模。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3、仿古盉形三足壶 徐友泉
仿古盉形三足壶是一个传统筋纹器造型。盉是中国古代铜器中的酒器,有三足分当鼎立,仿盉形作此砂茗壶,古色古香,给人以非常古雅的美感,质朴优雅,文气十足。
以三瓣凹凸筋纹线饰三足,器形古穆;用泥片镶接三棱口盖,通体贯气;耸立三棱壶钮,妙若天成。直筒嘴,古兽把,保持青铜器的古朴美感。壶底刻有“友泉”二字楷书款。此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4、八瓣菊花壶 李茂林
这把菊花八瓣壶由李茂林制作,呈菊花状。整把壶轮廓除有水平方向的线条外,还有垂直或倾斜的“筋纹”线。
粗看壶型好似一个坛子,只是另加上了柄和嘴。此壶整体上方圆互寓,刚柔相济,使人在挺拔中见到端庄,潇洒中显见稳重,风格甚为高雅。
5、 葵仿古
葵仿古壶以六菱葵瓣为图案,加上嘴、把、盖也用筋纹起线,使整个壶造型协调统一。
壶钮、壶盖、壶身均是六瓣造型,筋纹凹凸有致,气势挺拔贯通。壶钮呈圆珠型,置于壶盖之上,六条线连接壶钮、壶盖及壶身的曲线凹凸有致的分布在壶的表面。
以壶底为起点,向上延伸,到壶身中间向外扩张,形成壶身的浑圆立体感,然后继续向上收敛,直至壶钮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开出了一朵含苞的葵花。浑然天成,自成一景。
壶把是,由上而下,从粗到细,与壶嘴上细下粗形成流线的平衡。
葵仿古壶,它以仿古为形,用筋纹进行装饰,将光货和筋囊完美的结合,其线条充满了韧度,其块面曲张有力,其造型古雅优美。
6、 葵掇球
葵掇球的造型设计与葵仿古类似,区别在于用寿珍掇球的造型代替了仿古造型。
葵掇球也是传统壶型之一,是在寿珍掇球中用筋纹、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
与葵仿古相比整个壶如一朵盛开的葵花,充满生命的活力与勃勃生机,少了一分沉稳多了一分灵动。
7、菊蕾
菊蕾壶,壶没有定式。顾景舟、周桂珍都有做过,但顾景舟的壶型不能算作是筋纹器。上图第一款是周桂珍的菊蕾,第二款是现代常见的菊蕾。共同点在于壶钮都以菊花的花蕾最为设计基础。
第二款菊蕾要求制作的花瓣清晰可见,且要做到均等分配,全壶形似含苞待放的菊花。
壶身下鼓上收,以“大肚”面目示人;俯视全壶,则被等分;利用从颈部到壶底的凹线均匀划分,筋脉清晰、深浅自如。平盖压口,严丝合缝,贮茶密闭不渗水,开合顺畅自在。
以一小圆菊蕾为钮,采用筋纹装饰,俨然壶身的缩小版,观之小巧可爱,怜爱之心油然而生。一弯嘴线条流畅,耳形把弯曲有度,提携倾倒极为顺手。
菊常被陈为“花中君子”、“花中隐士”为古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在紫砂壶筋纹器中也是一个大类。
8、菊瓣
菊瓣壶的造型多种多样,常以不同圆素器为原型来进行体现。以16瓣32瓣的造型为多见。
菊瓣壶不论形体,讲究16瓣32瓣,瓣面大小如一,壶盖和口瓣相吻。16面32面,面面可换。
筋纹从壶盖顶端放射到盖口,再舒展过渡到壶体,直到壶底,全器必须贯通一气。纹理必须清晰分明,线形曲度,深度一致。
9、合菊
合菊壶是上下两朵菊花相合,壶型也无定式,但以扁圆为基础,不像菊瓣壶的造型多。总体要求与菊瓣相一致,多了上下相合的要求。
上面两壶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肥,转角纯而清朗,呈现出匀称丰腴的宝相,惹人喜爱。壶钮如精巧的菊花蕾,虽小巧玲珑,其上筋纹历历可数,精雕细刻,清晰规整。壶把耳环形,拿握稳正。壶嘴微弯,轻巧如指;壶底圆型内收,使整器恰似芬芳的菊花,沁人心脾。
深秋时节,万花纷谢,唯有菊花凌寒怒放、生机勃勃。士人爱菊,不仅因为它高洁、韵逸,色彩缤纷,形质兼美,更由于它开放在深秋季节,傲霜挺立,凌寒不凋,因此被诗人誉为“花中君子”,以象征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精神。“凌霜留晚节”是菊最可贵之处。
10、 线圆菱花
菱花壶的造型来自于古时的菱花镜,准确的说是菱花形制的铜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作品由具象的菱花意化而来,意境绝美而魅力无穷。最早是由明四家之一的董翰所创制,遗憾的是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在唐代菱花形铜镜出现从前,许多诗文中的“菱花镜“,是铜镜的代指,并不是菱花形的铜镜。比方庾信的《镜赋》:“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在其他诗中说“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等。
菱花镜现在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其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以其高超的工艺语言和审美的装饰形象,在其他艺术门类之上延展无穷的魅力。
之后的历代名家大家,都制作过菱花形砂壶,此中最经典的当属陈鸣远与顾景舟的作品。天然,菱花型砂壶亦被大家们演绎创造,出现许多样式差别的菱形砂壶。
11、宝菱壶 顾景舟
菱花壶式,壶身横向切面同菱花镜的外形轮廓相同。每一个筋纹中间高、两边低,两筋纹相接处形成凹槽,阴阳轮廓分明,切面为菱花式水仙花式,由六瓣十二条筋纹组成。
陈鸣远的菱花形壶与顾景舟的宝菱壶,是以菱花形镜为造型的筋纹重器。俯视两壶,壶盖外形就是菱花镜的写照,壶身被饱满而挺秀的棱线均分,从顶到底毫厘不差,刚柔相济,非一样平常工匠所能及。
再加之筋纹器两位大家都少少制作,格外贵重。雷同的顾景舟就只制作过线圆菱花壶,再无其他筋纹砂壶。
史上最经典的八把紫砂壶,长盛不衰值得收藏
紫砂壶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器型何止万千,其中的经典器型少则逾百,在众多紫砂壶外形中,有八种传统经典,这八种壶型几乎所有制壶老师多做过。那么下面我一起来看看是哪八把紫砂壶。 陈进 子冶石瓢 石瓢 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
12、合菱壶 王石耕
合菱便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是筋纹器中经典款式,是在名品菱花壶的基础上,结合顾景舟线园菱花壶的形制特点,全新创作而成。
壶的腹中部菱花阴阳相交,从上端看似覆菱花,下端似一盛开菱花,两菱花相合,故名为合菱。
菱瓣阴阳相交,凹凸之变化,改变了传统筋纹纵向到底的表现方法,制作上难度大于以往的筋纹形。
纽形与壶身筒形相同,整个造型饱满,无论是平视,还是侧视,此壶都富于变化。合菱壶的壶钮与壶身是由上下相间的筋纹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气流舒畅。
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造型沟壑深深,可以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整个壶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镶接而成,分布均匀,其中两瓣分别引出壶流和壶柄。
整个壶形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壶盖与壶身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壶盖可以任意调换角度,与壶口配合严密,分毫不差,展现了点线面的最佳组合。
13、 梅花周盘 余国良
周盘是曼生十八式之一的经典款式,而梅花周盘则是在周盘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壶身六瓣梅花形,钮似花蕊,线面各段交待清楚,制技着重细部刻划。
形制严谨,上下呼应和起伏跌宕自然,风韵秀美,被喻为俞国良代表作之一。
梅花周盘 王寅春制
而将梅花周盘正式变为经典的乃是王寅春先生,其在余国良先生的梅花周盘上又进行了创作。
挺直而落的壶身,三弯流嘴,细致的壶盖等,开梅花周盘之新风。由上俯视,似梅花朵朵,盖的似蕊,盖面盖圈、壶肩皆为一朵朵盛放的花。
口盖之吻合严密,间不容发,尤为卓绝。通壶制作审慎,工精艺谨。由盖的到壶身,每一处转折线角明确清晰,筋囊工整匀称,相互间又一气贯通。
整体壶型构思巧妙,线面清晰,制技细腻,韵味秀美。
14、 上合桃(合桃壶) 汪宝根
上合桃创于民国,得汪宝根、范大生、冯桂林等诸名陶手相竞延今。合桃壶以传统入手,壶体壶盖上下呼应,融合筋纹器为主体与花货作点缀,是筋纹式的变体。桃子历有长寿之意,吉祥之寓自然不言而喻。
合桃壶壶身作五瓣筋囊式,等分均匀规则,线深具有张力,壶身鼓腹,囊块圆浑饱满,每囊与盖严密相合,制作精湛。弯流作纤巧处理,愈显精神。
把从凹囊中舒展而出,两者相得益彰,加强了形体的平衡感。盖钮捏塑成桃实,小枝桃叶数片贴饰于盖面,形态逼真,韵味古朴,倍增花货紫砂艺术细腻的表现。
上合桃壶要求筋线挺直有力,囊块鼓胀饱满。壶盖不论以任何角度盖下都必须与身桶契合,因此上合桃壶对于制作者的工艺水平要求极高。而此壶正是一把相当不俗的上合桃传器。
15、上合梅 范大生
上合梅壶款式取自清初筋囊梅花壶,后由民国时期的紫砂高手范大生改动,遂风行紫砂界,汪宝根、冯桂林等也多有制作,流传至今,皆是名家好手之作。
上合梅之所以独特,因为它既是筋囊器又是花器壶,造型集花货筋纹于一身,风卷葵与鱼化龙亦是如此,不过上合梅的筋囊造型更为典型。
合梅壶采用上下相合,扁圆形的壶身上分为五瓣筋纹形,似瓜若果,新颖别致,等分均匀规整,壶盖亦做花形,与花口契合,全器线条饱满丰腴。中腹向外鼓出,极富张力。
上合梅 冯桂林
此壶的流嘴、执把、壶钮皆以苍劲的梅枝塑成,壶盖以曲绕遒劲的梅瓣梅枝点缀。生动逼真的梅朵从枝干露出,错落有致,梅花或盛开或待放,姿态优美动人。
上合梅在制作难度上极高,要求制作者有筋囊器的制作功底,此外还要有深厚的花器制作功底。上合梅壶非花器高手不可为之,之后也多有演变,比如它的孪生姐妹上合桃壶,冯桂林、汪宝根,以及当代紫砂大家何道洪都曾制过此壶,更是留下惊人的创作。
16、东陵瓜壶 陈鸣远
壶名得益于壶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
“东陵”,指的是东陵侯召平。东陵侯的故事见于《史记·萧相国史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
在古人的心中,东陵瓜象征着东陵侯召平,而召平又是受人尊重的一位清介之士。他的安贫抱朴、耿介不阿的精神,尤为人称道。
人们之所以歌赞东陵瓜,并不是因为瓜的“多瓤”,可“怡神,爽而解烦”(晋傅玄《瓜赋》)的缘故,而是着意于种瓜人东陵侯的处世为人。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胤先生在《宋伯胤说陶瓷》中为“东陵瓜壶”正名,宋伯胤先生的“正名”,已不把“壶铭”看做是一般意义上的装饰语言,而把壶与铭视为一个整体,壶铭好似一篇文章的标题,似一幅画的画题。这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
宋伯胤先生还通过对陈鸣远的深入研究,论证“文人壶始于陈鸣远”。比陈曼生创作壶铭早一百年。我们则从新出现的实物陈用卿的砂壶和壶铭,考证出早在1627年便出现了“文人壶的标志”——壶铭、陶刻于壶身。
17、南瓜壶 陈子畦
南瓜壶的创始者是明末清初的陈子畦,民国时期的《阳羡砂壶图考》有对他南瓜壶的评说。
他制作的南瓜壶,尤为神形兼备。壶身似扁圆的八瓣瓜形,壶钮是雕塑的瓜蒂,壶嘴是一个完整的瓜叶卷成,那叶柄则作为装饰贴于壶身,壶把是自然扭曲的瓜蔓,从瓜蔓上长出的藤蔓,自由而舒适地趴在壶身上,宛若天成。
陈子畦的南瓜壶,瓜、瓜叶、瓜蒂、瓜蔓、瓜蔓上长出的藤蔓,瓜的各个部件齐全,是一个完整的瓜,又加以创造变化,使作品的完整性、趣味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陈子畦、陈鸣远,直至今天还有许多人都喜欢制作南瓜壶,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两条,一是南瓜和农家的生活戚戚相关,和人们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二是南瓜壶容易表现它的完整性,完整的过程又宜于增加造型、色彩和制作的丰富性。
18、柿子壶 吴云根
吴云根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表达主体,较多的用竹为题。这一款柿子壶与陈鸣远的柿子壶相去甚远。
在设计上壶把更偏向于实用性,壶嘴和陈鸣远的比较在伯仲之间。壶盖的设计远优于陈鸣远的壶盖设计。
当然以现在的标准,属于妥妥的化工壶,但这并不能否定吴云根柿子壶的艺术价值以及实用价值。
现代柿子壶皆以吴云根款柿子壶造型为基准。宜于装饰铭文,且光润的四瓣茎纹柿子壶,也有重在表现柿子生态的翻盖柿子壶,光润内蕴,楚楚动人。
19、狮球壶 江案卿
狮球壶又称伏狮壶,乃三十年代流行壶式,是清末民初常见的民闲茶具器形。一般常见为葵瓣式,壶钮伏一狮子戏球。
狮球壶又称“伏狮壶”,“狮”与“师”同音,古有“太师”、“少师”之官名,世人常以此寓意世世代代高官厚禄之吉祥造型。
狮球壶最大的特征是盖上的伏狮,一般都塑得憨厚讨喜,相当具有亲和力,气孔由其蜷卧的腹下双腿间穿出,仍不失作为壶钮的基本功能。
就器形分类而言,狮球壶属于筋纹器与塑器的综合体,所以制作上的两大挑战便是壶盖要能八方通转、面面俱到,以及壶钮的狮子要塑得传神而不刻板,这两点若没有一番功力,可是不易办到的。
筋纹器从造型的角度而言,是将壶体的俯视面划分为若干等分。一般是以“钮”为中心点向四方放射而出,利用各式的线条将规律流畅的筋纹整合成为一套精准严密的整体结构,所以其造型规则便要求“上下印对,身盖齐同,分割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
有些器形甚至要求其口、盖、流、的、把均须制成筋纹形,期使全器统一,纹理相称。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当然要对于块面的分割比例作高度严密的计算,并且在施艺过程中不可有所差池,否则壶盖便不能达到“通转”的目的。
所谓“通转”,即是将盖与身随意旋转罝换,均要能面面俱到,准缝严谨,而且通体协调,气势连贯。
若是就审美角度来看,由于筋纹器渊源于自然界的瓜棱、菊瓣,所以其意象当与原创相暗和呼应。在视觉美感方面,除了像其它壶形般,以侧面为主视外,更可由上方俯视鸟瞰,欣赏其辐射线条结构出的脉络张力以及线面的转折过渡。
本期内容到此结束,下一期,我们来讲一讲提梁器。
另如果有壶需要鉴定,欢迎拍摄图片后私信我!
本文为紫砂、茶文化科普自媒体问壶藏家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会陆续更新精彩的紫砂、茶文化科普文章和视频,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的账号!
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欢迎各位朋友和我私信交流!
本文源自头条号:问壶藏家APP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紫砂器型解说大全,还有不认识的吗?
掇球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型是壶钮,壶盖,身壶。该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石瓢壶 最早称为“石铫”,顾景舟时期后称之“石
本文标题:史上最全紫砂壶图谱及相关来历介绍(筋纹器)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1630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