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小锋博客!

宜兴紫砂界“百壶夫妇”,淡定做手工壶,其实一年也做不了一百把

2021/10/21 栏目:紫砂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茶器生活丨如何保养心爱的紫砂壶?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茶器·生活 喝茶的人,大都有一把心爱的紫砂壶。 用它泡茶,不夺茶香,色香味俱全,且造型古雅,茶韵流转。 01、日日冲泡 器物之美,在于使用,紫砂壶亦是如此。 养出一把漂亮的紫砂壶,最好要做到每日冲泡,在茶水日久天长的滋润下,才能更快地养出心仪的效

如果不到宜兴,不知道有多少紫砂壶卖家,更不会知道有多少紫砂壶制作工匠与大师。似乎这里每家销售紫砂壶的都有名家作品,都有“大师”的杰作。但范逸群却是一个普通的紫砂壶”工匠“,身上没有任何头衔,她只是一位做紫砂壶32年的紫砂艺人。

范逸群18岁入厂学习紫砂壶制作,曾师从研究员级工艺师徐元明,由于悟性好,半年后就可以独自制作紫砂壶,不久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于是离职回家专心做壶,一部分卖给了上门收购的商家,另一部分卖到了台湾,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紫砂壶行情没有现在好,每把壶也就几十元,但她已经很满足,毕竟有了稳定的收入,于是专心做壶,技艺日渐成熟。

范逸群的老公许益民也在紫砂厂工作过,但却不是做壶的工匠,至今也不会手工做壶,他说自己“心不净,做不了”。他们夫妻在宜兴丁蜀镇丁山中路租了一间房,即是厂也是店。妻子平时一坐一天,敲泥做壶,丈夫在外面联系业务,买泥、烧壶、再卖壶。

虽然范逸群每天至少要工作八个小时,但一年下来也就做一百几十把壶,去掉做坏的、烧坏的,每年也就剩下不到百把左右好壶,由丈夫卖出去,有人戏称他们为“百壶夫妻”。

范逸群制作的紫砂壶多以实用大方、简单朴素为主,很少做花式壶,特别适合使用者使用把玩,所以买家也多是用家,但她的壶越用越漂亮,结果壶养出来了就舍不得用了,于是收藏起来,又回头找他们买使用壶,结果客户回头的很多,也就不缺了生意。

尽管没有任何头衔,但有近三十年的做壶经验,让范逸群对紫砂壶制作有了深刻的领悟与自己的风格,虽然喜欢简单的大方的壶型,却制作上又充满了女性的细腻与执着。

每一把壶都极为用心,不容有一点瑕疵。有时做的壶不理想或烧的过程出了问题,她会毫不客气地砸掉,有时老公都心疼,这样丢掉的壶每年都有十余把,她说不砸了,看着才难受“堵心”。

其实砸掉的壶不仅浪费了她的时间与精力,仅泥料就要损失七八十元,这些壶减价还是可以卖出,至少能收回成本,但不砸壶就是砸“牌子”。这些年他们不仅坚持制作和销售纯手工壶,还使用最好的泥料。他们说不想做便宜的壶、卖便宜的壶,必须要使用最好的原料。

紫砂名家夏洪林先生被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21年10月18日,第四批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颁证会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草坪举行,夏洪林等58人被评为第四批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颁证会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耿鸿民主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阮力出席颁证会并讲话。

虽然他们的壶价在2000-5000元左右,但不愁销路,基本都是回头客与熟人介绍购买,前些年是顾客上门来选,现在学会了使用微信,一些老客户要他们发图片,看好了就成交,一年下来基本也就剩不下什么。虽然店里也摆了很多,但大部分是不卖的样品,是范逸群近三十年做壶的缩影。

范逸群也有苦恼,她说自己读书少,苦于设计上无法突破和创新,虽然在工艺上已经很娴熟,但自己的东西不多,她每年都要做些自己喜欢作品,然后藏起来。

虽然无法拿出有震撼力的原创作品,但她在模仿与继承传统壶上都会有些变化,加进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变化,也使自己的传统作品也与众不同。

做一把壶往往要用三到五天时间,要一点点地敲打、剐蹭造型,这期间要精力集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为了一个环节,往往要一个姿势会半天不动,非常辛苦不说,也很容易患上颈椎病、肩周炎、甚至腰间盘突出

许益民心疼妻子,每到这个时候总要劝妻子放下工具,然后带她到山里转转,吸收新鲜空气,舒展一下身体,还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

夫妻俩有时也会为一把壶而争执,特别是对于顾客的要求,范逸群会有自己的想法,她不会盲目地迎合,而是觉得应该坚持自己的理念,每一把作品都如同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她希望卖的是作品,而不仅仅是一把壶。

他们已经不再是为了生存和挣钱而拼争,完全的是享受这份生活的乐趣,她不需要头衔,也不需要促销,他们淡定于自己的人生中,只做自己的壶、只卖自己的壶,百把足矣。许益民说他给妻子准备的泥料可以做到七十岁了,但以后会逐年减少制作数量,要越做越精致。

有人认可他们的付出,有人购买他们的作品,何尝不是给他们最好的头衔!

本文源自头条号:书影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就这么个紫砂印泥盒 ,值700万?紫砂不只是做壶

印泥盒,又称印奁、印色池,用以储存印泥。印盒的起源尚无定论,宋代以前,用印多为泥封、色蜡、蜜色、水色等,并无后世所见之印泥。北宋以来,逐渐采用油印,为防止油料挥发,遂以瓷质粉盒保存。 曾巩在《冬夜即事》一诗中写道:「印奁封罢合铃闲,喜有秋毫

复制成功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微信号:qinglan0756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