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紫砂壶图谱及相关来历介绍精华版(方器)
吴奇敏大师的紫砂情怀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吴奇敏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江苏技能状元 江苏省劳动模范 江苏工匠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技术能手 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 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 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宜兴市学科带头人
上两期给大家介绍了常见光素圆器常见器型的介绍,这一期主要给大家介绍传统方器的器型。
前言
方器与圆器相比较,首先是成型方法上的不同,圆器是手工拍打身筒成型,方器乃是裁切泥片镶接而成。难度在于直线和口盖的处理。紫砂泥成壶以后经过烧制是有收缩的,而如砖方壶这样纯直线构成的紫砂壶在制作时线条横平竖直,但烧成后就会出现变形。比如方器口盖的变形,特别像卡盖,不能像圆器那样用金钢砂通转来研磨,需要用金钢锉挫平。
圆器的略微变型肉眼不大容易看出,但方器直线的变形很直观,这就需要制壶老师掌握工序的先后时效以及泥性。
方器的分类按照传统大致可以分为四方、六方、八方。如果按照有无线条也可以分为方壶和混方壶。混方壶面与面连接的地方是圆弧而不是曲线或直线。如果按照主要线条的弧度也可分为直方或曲方,分别就是平面与平面的连接直线,和曲面与曲面的连接曲线。
1、 传香壶
此壶流传有序,最早收藏纪录见之于,清末民初的收藏大家项季翰所藏,项氏并为其所藏紫砂作品留有拓片,集成《砂器拓影集》,传香壶就收录其中。
传香壶,壶呈方斗式,造型简约,上宽下窄,俊秀挺拔。壶身、盖、钮、流、把与足之四角皆作凹筋。短弯流之弧形曲线巧妙而流畅,恰到好处,与四方形的壶把成圆与方造型之对话。
比例权衡,全面观照、和谐有致,简约素雅,又不失于变化的几何造型,近于完美。尤以所作脊棱出筋,犀利有力,更见峭拔精神,脱略浑厚敦古而臻于秀骨雅健,使此壶益显骨相清奇、劲挺不凡。
壶底镌有“令我胸中书传香”行书刻铭与款识,以及陈鸣远、壶隐两枚阳刻篆书印款。紫砂蕴藉翰墨书香,文人风雅,尽萃于斯。艺匠一丝不苟,精工之极,见之于所有细节处。
陶刻语出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著名的咏茶诗《谢送碾壑源拣芽》“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
2、 无垢壶
此壶也是陈鸣远其传世遗作之一。泥色肝紫,用料精纯,四方鼓腹,周身以大圆角处理,唇边厚实,壶盖穹起嵌于其中,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比例均匀,珠圆玉润,工艺精湛。
茶壶方唇,壶盖上隆,中设提钮,短颈,鼓腹,下设圈足,前侧流嘴呈三弯式,后设圆把。方中有圆,挺匀有力,堪为壶中佳作。
整器比例权衡,全面观照,笃实而不假雕饰,造型近于完美,其简约又不失于变化的几何造型,充满素雅的美感。
3、 鸣远四方
鸣远四方也可以称为饮读壶。是经典方器壶型,也是清代紫砂宗师陈鸣远的代表之作,此作亦入选四枚邮票壶之一。
作品方中亦圆,圆中亦方,壶身方正圆润挺拔,壶把、壶嘴流畅舒展,落落大方,高挑的壶盖壶钮,醒目而得体,四足稳稳的拖住壶体。
整器造型敦庞周正,踏实的形态中显浑厚大度、稳健端庄,灵动的气势中见骨肉丰满、朴雅大方。
以曲、直流畅的几何线条、端庄灵动的造型形态、朴茂生动的自然光泽,对经典款式和人生哲理进行新的诠释。
通过开合、收放、张驰、呼应的轮廓结构抒发情感,又用充满智慧的紫砂语言叙述着美的存在与美的韵律
鸣远四方自清朝流传至今,可见其魅力之大,在方圆造诣上自成一格,挺拔优雅,十分精彩,以其独特的方器魅力征服了制壶者和爱壶人。
4、 传炉
传炉壶由谁首创现无法考证,根据传炉壶的外形来看,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造型作为依据,丹炉又为青铜器所铸造,因此也是仿青铜器所作。
就造型而言,传炉壶属于典型的混方,器身形状以方器为基本形态,但与方器相比更为圆润, 边缘线面都是方中藏圆,又无棱角。
壶嘴的造型是方中带圆的基本形制,三弯流造型较其他壶流造型又富于变化,壶嘴的巧妙造型最能体现制壶艺人壶艺手法。圆把挺而有力,刚柔相济。
壶肩部的线条浑厚、走势圆滑,壶口也为方圆支口,壶盖为方型圆角,四面通转,壶盖向上隆起。壶钮为扁圆珠滴帽,圆润小巧、可爱。
壶的底足采用短而小的四乳钉足,四足墩圆,与器身的整体搭配协调统一,形成一体。此壶“大巧若拙,大象无形”,悠悠古韵盎然,虚实相间,方圆交替,妙不可言。
观此传炉壶, 它既有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又有陶器的凝重、典雅、质朴。壶身曲线强劲有力,全器上自壶钮,下至底足,无一不蕴藏浑圆之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合该如是。
5、 方山逸士
方山逸士是日本大爷奥玄宝起的名字,《茗壶图录》:"流直而方、鋬矩而成口字样、盖平坦如棋秤的似覆斗钮、底有印曰、许龙文制、泥色紫而梨皮、形四面端正、类方山、故号曰方山逸士。原壶现藏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原壶壶身扁方,柄流盖底皆呈正方形,见棱见角。壶底部落有“德素轩”、“许龙文制”阴文、阳文各一篆书印款。壶体紫泥中参杂斑驳的浅色细沙,甚似梨子之表皮,奥大爷称“梨皮泥”,其实就是紫泥调段泥熟砂。令人赏心悦目,有清初泥料特色。
此壶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立体而正直。壶嘴、壶钮、壶把三点一线。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 古朴典雅,浑厚大气。
壶型简约直接,与日式风格的造型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很符合日本壶友的审美眼光。但是对于爱好方器的朋友来说,此壶的造型值得收藏。
6、亚明四方
亚明四方是1960年前后,由著名画家亚明(原江苏省画院副院长)设计,以方器、筋纹器风格见长的王寅春制作。
上面的亚明四方是亚明壶身绘鱼,由徐秀棠镌刻。而另一面则是陶刻大家任淦庭空刻饰以花鸟纹饰。
亚明四方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
桥钮、方形壶把、方形壶身,整款壶棱面挺括,线条刚硬,犹如将军风范。壶钮为标准的拱桥,钮孔为半月状。壶盖略微鼓起,由壶盖至壶身,四条棱线清晰分明,将方器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
底刻:“癸卯秋来宜兴分水公社蹲点,此间欣赴鼎蜀,访任老缶硕,王老寅春。淦翁老俩备陶都佳品礳糊,阳羡红茶,丹阳黄酒,畅话紫砂并作方壶以了夜集。冬至后三日记于似蜀山,亚明。癸卯亚明。癸卯初作。”
7、 砖方
砖方的原创作者以无从考证,壶壶型最早出现于明朝晚期,砖方是方器造型中较为经典的器型之一。
砖方壶扁长方体,器型似砖块,磊落大气;四方嵌盖,壶钮为一横立小方砖,把拿十分便利;方嘴的线条输出强悍,由粗变细,直挺有力。砖方壶整个制作线面干净利索、直挺不板,给人以坦坦荡荡之势。
从造型上看,砖方壶的造型构思合理、比例搭配恰当,故而成功造就了砖方壶独特的层次感和立体空间感。砖方壶是用四条泥片镶接而成,上下左右线面界定明显、角度协调、对称匀称、角度端庄、嵌接合理。
与其它方型紫砂壶相比,砖方壶是典型的直方壶,它不仅壶身呈方形,壶盖、壶柄、壶嘴也都棱角分明,而且点、线、面起承转合之间的结合爽利、脉络清晰,几乎没有一丝圆弧的地方,可谓方得彻底,立体感极强,是及其典型的方器。
8、汉方
汉方壶是历史上传统经典壶型,其造型源自陶钫。据说陶钫是春秋时期的一种青铜制方口大腹的容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的陶钫,盛行于西汉,东汉时已不见,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汉方壶由此得名。
汉方式盛行于乾隆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末,至今不衰。清代华凤翔、徐飞龙、壶痴等都有汉方壶传世。时至今日,仍有紫砂艺人制作此款式。此壶型利于展示刻绘艺术。
此壶为曲线饱满,气势宏伟,口盖置换贴切。壶内有五个出水孔,出水流畅。整体呈高四方体,上部收分大,下部略收分,四棱作曲线处理。整体造型端正大方做工精湛,比例端庄,方口,贴身胥曲流畅,圆把灵气十足,口盖严密,拱形钮。
9、方钟
方钟壶,是紫砂传统造型之一,创制于清代。钟,在我国古代有着多重意义和作用。钟是礼器、乐器、法器,也是量器、容器。钟的形状多为圆筒形或椭圆形,可以达到乐声洪亮悠远的效果。
以钟为型,改制成方,底宽而稳,向肩线收缩,弧度洗练优雅。壶身四面相接,由上俯看,壶面正方,侧看,壶的四棱带有弧度,壶身由上至下逐渐外张,形成钟口开放的效果,
与之对应,壶钮的形状也是上收下放,高而中空,形似钟钮。三弯嘴与壶把也俱为四方,把背弧度前后呼应,大方自然,亦使方钟壶更为生动。
10、 合斗
斗是新中国以前米的中型度量单位, 1斗为7.5千克15市斤。斗的形状象倒棱台,一般用木头做成,中空,小口部是底,大口部中间有一横木,用作手柄。
合斗壶顾名思义,就是上下两个斗合在一起。此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为陈曼生设计。壶身铭文:北斗高,南斗下,银泻阑干挂,曼生。
北斗,斗宿也。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北斗,又名南斗。《诗/小雅/大东》:“维有北斗,不可以把酒浆”。疏:“二十八宿连四方为名者,唯箕、斗、井、壁四星而已。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曰南箕北斗”。
11、 方斗
上图的方斗壶是黄玉麟所作,壶形仿古代农村用以量米的方斗,壶身上小下大,由四个梯形组成,正方形嵌盖,盖上有立方钮,壶流与把手均出四棱,盖内有阳文篆书“玉麟”方印,壶底钤阳文“愙斋”印款。
壶体两面刻有图文,一面刻杨州八怪黄慎的《采茶图》,一老者席地而坐,身旁一篮青茶,并刻:“采茶图,廉夫仿瘿瓢子。”“廉夫”是近代著名画家陆恢,“瘿瓢子”就是黄慎。
另一面刻有吴大澄书写的黄慎《采茶诗》:“采茶深入鹿麋群,自翦荷衣渍绿云。寄我峰头三十六,消烦多谢武陵君。瘿瓢斋句,客斋。”
12、 升方
升也是新中国以前米的中型度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一升1.5市斤。升方原本就是方器中的经典器型之一,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
升方壶造型与方斗有点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壶盖以及壶肩的设计,升方的立体感更强,同样的四方基底,下宽上窄,具备了方壶稳重刚强的优点,又不流于呆板单调。
壶钮与壶把加入曲线变化与虚实空间对应,全器表现出刚柔并济的美感。升方同方斗一样,符合中国人心目中对“方”的理解,表现出一个人风骨悠然、刚正不阿、正直利落的性格。
壶体外部用力均匀轮廓周正,线条立面挺括,做工严谨精致,口盖平整严密,面面俱到,其手工镶接成型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准。
13、青狮壶
此壶是潘持平所创作, 潘持平在艺术理念上最为同意“日本民间工艺之父”柳宗月的话:“凡是日常使用的器物,不允许华丽,不允许繁琐,更不允许病态”。
此壶特以绿泥调砂制作,与青狮主题相吻合。壶呈长方款式,以起伏复带线装饰,底足外敞,敦古有力。肩方挺秀,聚合于壶盖中心,阶梯状过渡,比例适度。
四方形嘴与把,气韵贯注全壶,嘴端额唇变化修饰,透出灵气,壶把与壶肩相接,均匀趁势,制作结构合理。壶顶雕塑青狮为钮,雄姿焕发,与传统壶式融切。壶盖平整严合,似有合盖举起全壶的态势。
14、 魁方
魁方壶是老款的经典方器之一,在清代乾隆时期红极一时,曾作为漆雕壶的原型。
壶体方形直颈、平盖,壶盖四方凸起,盖面以双行方线装饰,与壶身四面的方线纹饰相呼应,形成和谐一致的视觉效果。
三弯四方流弯曲自然,精气神极佳,且出水爽利。
方折形壶把端握舒适,独具气势;壶腹呈四方形,形体对称,每一面均有凸方块的立体装饰,形成回形的视觉效果。
以四方立体几何入壶,显得刚劲、挺拔、规整有力,使此方器在阳刚大气之中充满魅力。细细品味此壶,方器所要达到的要求均在此作品中体现,此壶成熟稳重,就像一名君子,方方正正,质朴自然,刚正不阿。
15、 青玉四方
青玉四方造型是借鉴青铜文化器皿造型的钟、鼎,创作出的壶型。壶的嘴、 把、钮上,借鉴了新石器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鱼”、”玉龙”,及良渚文化的”玉琮”。
“玉鱼”的腾空之态,将它设计为壶嘴 的造型,正方形的头和身,吻部微伸,显示生命之感,鱼头与尾鳍用阴线压刻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鱼的头部即是壶嘴的头部,在这头部塑上一对眼珠,给人形象的看到炯炯有神的鱼已成为贴切的壶嘴。
“龙”,是华夏民族创造的寓意性形象,体若一钩新月的红山文化的“玉龙”。是壶把的借象,龙口紧闭,龙首下探前伸,吻部微微翘起,颈脊一簇卷起之态。作者同样以方形简洁、夸张之手法,塑造了玉龙式的把形,并亦在头部饰上一对眼珠,起到点睛之妙,使把造型富有矫健雄强的生命力体现在壶体上。
此壶壶身正面篆刻的是一幅极具古典风格的麒麟神兽头像,采用了阴阳刻结合的方式镌刻,双角双眼霸气十足,麒麟有镇宅辟邪之功;壶身反面篆刻的是“永寿三呼颂,祈年万宝成”。
16、均玉
此壶包浆自然古朴,如石似玉。壶身为圆角方柱体,口呈圆形,短坡颈,有如天地方圆,和协统一。
方口三弯流、耳把、桥钮、圈足均方中见圆,巧妙延续。圆形盖配以方桥钮,别致精美,大有古意。
此壶结构严谨匀称,质地细腻润泽,技艺娴熟老练,构思巧妙。造型深谙方圆和谐之美,沉稳中见灵动,方圆中寓天地,给人一种端庄、宁静的大雅之美,是顾景舟先生的传世精品之作。
17、四方抽角石瓢
此款四方抽角的原型是四方石瓢,在传统的基础上抽取锐角,制成四方抽角石瓢壶,刚柔相济。整个壶体端庄、深厚、流畅、气度非凡,既保持传统石瓢壶的气度,又赋予其新的美感。制作难度较高。
四方型正,抽角块面富有张力,线条清晰有劲。抽角处往里凹而曲折委婉,块面分明。壶身块面往外凸而骨肉亭匀,块面清晰。 两种不同弧度的块面的结合的非常自然。
四方抽角整体器型诠释了方与圆的完美艺术,刚柔相济,有方器的刚正挺直,棱角分明,也有圆器的顺畅和柔和,无拖泥带水之嫌。抽角均匀有致,线条流畅,足见精湛的技艺。
方型、方流挺翘而出,出、断水干净利落;桥型钮流畅自然,与壶盖浑然一体;弯把线条硬朗,与壶嘴左右呼应,气度非凡。
18、 觚棱
“觚棱”是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棱可磨。此壶以古代觚棱为灵感,俯视呈四方形,侧面看又有覆斗状,上敛下丰的变化全依靠自壶盖延伸而下的四条弧线的连贯与过渡。
壶身呈收口方形,四角圆转,平缓自然,转角过渡圆润饱满。桥梁钮与壶身身形相呼应,有足底。
钱红月紫砂作品赏析
钱红月 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会员 1974年出生于钟灵毓秀的宜兴丁蜀镇,是当代紫砂艺术领域中一名极富匠人精神的女性佼佼者。1992年进入紫砂一厂艺术培训中心跟随丁益民老师学习全手工制壶技艺。2016年跟随吴东元老
四条弧形棱角柔和,把圈则更是圆润、细巧,可谓是“喻方圆,刚柔济”,整体散发着既端庄典雅又柔和圆润的美感。
整器造型布局合理,营造出虚与实、圆与方的对比,使此古壶更具古色古香之沉韵。
19、四方桥顶
四方桥顶壶是近代壶艺高手吴淦成于民国时期创作的作品。所谓“桥鼎壶”,即指以桥形为钮的紫砂壶,“鼎”为“顶”的偕音。
壶底为四方形,壶身棱线呈弧度向上收缩,方圆结合。壶盖与壶钮制作得非常独特,壶盖四方,敦厚如础,壶钮呈拱桥形状,矗立于平盖之上。
且壶钮转折多变,立体效果极强,甚是特殊,观此壶钮油然生出山水之意,若再配上山水画境,壶与陶刻相呼应,那种意境幽远之美令人叹服。
壶呈“觚棱式”,身若覆斗,折角转圆,短颈,鼓盖,钮呈桥状,壶体线条柔和圆润,方中寓圆,圆中见方,刚柔并济,全壶古朴典雅,气度非凡。
20、 印包
印包壶为明代万历晚期名家时大彬所首创,其壶艺影响后人甚巨。在当时印包茶壶的造型可说十分大胆和有创意。
印包壶以其壶体形似包袱,包裹印玺宝诰,亦称“宝诰壶”或“包袱壶”,器形含有包裹财货奉赠之意,而广受欢迎。
印包壶的造型乃源自现实生活,明代的印包就是在上方打一个大结。壶流为凤首,壶把为龙首,取龙凤呈祥之意。。
印包壶之制始于时大彬,据载徐友泉、陈鸣远亦擅此式。传世印包壶近代为多,形制或正方或长方。大凡明末清初考,造型丰满,折纹自然。清末民初者,造型单薄,褶皱呆滞。
21、四方竹段
四方竹段壶为近代所创脱胎于一节竹段壶。壶嘴采用三弯流设计,并有竹枝沿至壶体,并配以竹叶。
壶纽为扭曲竹段类比桥纽,设计合理,方便拿捏。壶把亦采用竹节设计。
壶体为竹节的四方化,特别是壶口的内凹曲线,符合竹节的自然断面。再由壶盖的四方圆拱形去提升造型的设计美感。
壶体壶盖与壶嘴壶纽壶把,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是不可多得的竹子题材的佳作。
22、四方双线竹鼓
同理四方双线竹鼓也是双线竹鼓壶的四方化。整体造型在竹段的基础上融入了仿鼓的造型。
壶流为一弯嘴,竹节壶纽的设计少了扭曲,壶把同为竹节化。壶颈、壶肩、壶腹、壶脚泾渭分明,层次感极佳,更具有立体化。
特别是壶腹上下两条线,第一是表明了竹节,第二也为壶体勾勒出陶刻的布局。
整体而言观赏性比四方竹段更高,由于壶嘴靠上,实用性略低于四方竹段。
23、四方竹鼎
四方竹鼎也可称为四方隐角竹鼎壺壶,严格的说应该属于筋纹器,是紫砂名家范大生的成名作。1915年创作此壶后参加巴拿馬国际展览,获得优等奖状。
此壶由从赵松亭1881年创作的隐角竹鼓壶演化而来,而赵松亭是从范章恩的竹鼓壶演变而來。
竹的造型通贯全器,壶身、盖皆作四方抽角,流、钮、把塑以竹節,筋紋肌理及富层次变化,如竹之苍劲挺拔,生气盎然。
在造型和轮廓上,方圆寓合,线条直曲並蓄,在鮮明的对比中,运用线、面、体等平线的过渡与衔接,获取壶体的曲张与协调。
壶顶与壶钮上的竹节和竹叶的生动摹写,让整个壶体跳出了一般茶壶的窠臼,有一种凌虚的优雅之感。壶之四方体上每个棱角被消磨成椭圆角,隐现著中国人圆通善变的处世哲学。
24、 僧帽壶
僧帽壶原型是元代创制的瓷器。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
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
第一款僧帽壶就是陈仲美按僧帽瓷壶的器型所做,顾景舟大师博采众长,在原有器型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创新,将僧帽圆壶改为了六方壶。
顾景舟大师制作的僧帽壶,将方壶的精髓掌握得恰到好处,壶的整体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
由于僧帽壶壶体是等边、等面又折腰的六方结构,相接相衔的泥片多达二十余片,繁复组成了六方形的壶身。
更由上到下,依次分出帽沿、壶颈、壶身三个层次,单单是壶身这交错纵横的三六一十八个块面,就远非轮制成型的瓷壶所能望其项背。
壶把设凸起飞扣为缀,壶流如鸭嘴胥出。泥片的对角连接工艺需要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否则只要有一片歪斜失准,或是黏接的滋泥不均匀,一经窑火,轻则歪斜失神,重则裂损扭曲。也因此,僧帽壶式被紫砂陶人公认为成形难度最高的方器形制,传世的紫砂僧帽壶数量也远少于其他紫砂壶式。
25、 大彬六方
1986年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了一把大彬六方壶,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券一方,乃知出自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墓葬。
盖为圆形压盖。壶嘴为不规则六菱形,二湾流,外形为不规则六方,内为椭圆形。壶把为五棱形长圆弯,壶底为加底,壶的底部在与流的对直线上,刻有楷书“大彬”二字。
整个壶体呈赭红色。制作工艺已由打泥片镶身筒成型,壶底的制作方法与现代宜兴紫砂壶壶底制作方法相同。壶的流、用手搓捏加工而成,并使用了起线等工具。
此壶制作工艺确立了沿袭至今的泥片成型工艺:方壶,镶身筒。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口、流三者之间的处理,已三山齐平,功能的因素可谓已完整地体现出来,烧成上虽说有些欠火,但从壶面成色的均匀、干净来判断,此壶烧成已开始使用匣钵了。
该壶是目前已知出土并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方壶。紫砂壶由圆器到方器,从制作工艺角度来说,方器要难于圆器,从造型角度来说,应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或许这件大彬六方壶,制作不够精致,但从侧面则证实了这壶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
26、藏六方
日本明治时期收藏家奥玄宝撰写的《茗壶图录》中就著录有藏六方壶。
《茗壶图录》载:“通体似龟形,而流鋬有昂首、曳尾之态,如动如止,故号曰藏六居士”。
其意是:此壶通体上看形似龟形,而且壶嘴和壶把又有龟昂首曳尾的形态,如动如止,因此命名为“藏六居士”。
“龟藏六”一词,谓龟遇危险便将头尾和四足缩入甲中以避害。后引喻人的才智不外露或深居简出,以免招嫉惹祸。
器身呈扁六角形,弧形把手,弯流,器腹鼓成六角形并向上下收敛,壶嘴、把手、壶足、盖面、盖顶均呈六角形,等分均匀,整体和谐协调,线面挺括,制作工整。
27、 六方莲子
六方莲子为紫砂茗壶中,较难制作的一种壶式,它讲究将弧面与平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制作者的技艺要求极高。
此大亨六方莲子壶,尺寸颇大,却不显粗率,近观制作随意自然,如信手拈来,远视整器周正秀雅,若浑然天成,技艺手法已臻紫砂壶艺之巅。
此件莲子壶体为六方,壶盖沿边厚唇,中部上隆作六方半圆形,中心设扁圆六方形壶纽,壶身平沿,六方唇,唇口略小于壶盖外沿,口下短颈,鼓肩弧腹,平底。
壶身一侧出流嘴,造型浑圆短小,自流嘴根部向上斜出,至与壶身唇口同高向外翻撇。另侧执把自肩部生出,作圆形,下与腹部下端相接,尾部另出外翻翘角,宛若美人手臂作叉腰之姿,于古雅之中流露柔美之态。
壶盖内壁刻阳文“大亨”款识,大亨制壶以挥朴见长,优雅庄重,气势不凡,莲子壶造型雅正,为名家上品,当为鉴藏家珍视。
28、六方宫灯
六方宫灯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宫灯,顾名思议是指古代宫廷用灯,紫砂以其为原型,不仅因其造型美观,更取其奢华富贵、兴隆和吉祥之意。
此宫灯壶以六方呈现,造型新颖别致,对于做工更是有极高的要求。而此壶的六方壶呈现轮廓清醒,线条鲜明有力,比例协调,对称工整。
且壶钮处宛若小宫灯高挂,也呈六方,细腻精巧,足见制壶者的工艺之精湛。铺砂的工艺制作,让此壶更显得华贵大方。
29、六方雪华
六方雪华壶是顾景舟大师70年代创新之作,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
造型一直线作为主,从壶底,壶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块面分层组合,来突出六方形的横直线条的魅力。
六方壶体泥片镶接,制作难度很大,要做好做到位,无相当的功夫岂敢上手。“雪华壶”壶,从壶的顶部六方造型壶钮开始,一直到六方型壶底。
六方造型上下共分九层,角对角,线对线,六个壶面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壶盖可任意调换角度,与壶口配合严密分毫不差,展现了点线面的最佳组合。
壶体上密下疏,以疏托密,盖面及口颈部分主要以挺拔而棱角分明的线条构成,以线的粗细,面的宽窄反映雪华壶线条艺术,此壶制作规整,壶把端执舒适,壶嘴出水流畅,使用欣赏俱佳.
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总能恰如其分地映射出时代背景和真实生活,顾景舟大师擅长于平凡朴实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将感情与自然之美融于紫砂壶作品中,从而创作出深入人心、颇为大众称赞的作品。
30、 六方井栏
六方井栏壶,壶无定式这里选了常见的两款。都是从圆形井栏壶的本体进行了改制。
原型井栏壶也存在多个款式,第一款六方壶的壶体以直线构建,更符合井的现实造型,壶嘴为直筒六方嘴,嘴口改为下弯流。壶盖是圆形卡盖。壶纽设计为桥纽,方便拿捏。
第二款是经典井栏壶的六方化,壶嘴从一弯流改为六方三弯流,壶纽从圆柱钮改为了桥纽,壶把也把飞改掉。造型与圆形井栏相比更显厚重。
31、 矮八方
紫砂壶方器中,八方形器不多见,在已有的八方器型中也多为不等边八方形器。
总的设计理念是要求形制方正、曲直浑厚、姿态优美、角线挺括、圆润有度、方中寓圆、转换适宜、把持得体。力求整把壶出落得端庄、厚重、气度不凡。
顾景舟大师的这把矮八方壶,爽净精当,通体以“八”意呈现。
壶体以三个八面围成八方体,八个面以陶刻诗文及制造年月落款装饰。壶面八方直角、直顶盖,至壶腹下收至圈足均是八方直角。
壶纽为扁八方,与壶体形式相呼应,壶流、壶把均有棱线装饰。线条挺拔过渡自然,壶流、壶把与壶体线条互相呼应,流畅美观。
在八方之中透以圆意,使人观之有成熟大气、方正不阿之感。壶形雄伟刚正,充满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32、福临八方
福临八方壶造型敦厚沉稳,气势极佳。
八方造型壶身上窄下宽,自壶肩向下舒展,过渡平稳和谐而不失敦厚之气,底部挖足稳固大方,更显出气势磅礴的精神。
鼓盖做八方形处理,与壶身贯通一致,盖上桥形钮高耸,弧度优美而富有动感。流把宽大,外圆内方,沿壶身前后相应。
同时,此方器壶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方中藏圆,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平稳庄重之感,壶面、盖面向外微张,弧线巧妙搭配。
33、 高八方
高八方壶属于方壶里的八方壶范畴,在设计其造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基于传统而大胆创新”的原则,运用线条变换和比例搭配来凸显作品的形体感,从而在视觉上更为直观形象地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
高八方壶的形体感主要表现在平衡美、虚实美这两个方面。平衡美是一种来自对称的静态美,“高八方壶”不追求标新立异,却处处彰显出有别于传统的平衡特色。
壶身的八方是基于四方基础上,四角再各自囊接出一层相对较窄的立面,无论在平行向还是对角向都能实现绝对的对称
口与盖仍为标准的四方形,口盖合一、刚柔相衬,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上下、左右亦是两两对称
壶钮市于盖中央,微妙之中亦不失平衡。也就是说,该壶中轴线标准、匀挺,平衡美自然流露其中。
加上三弯形长嘴,以及棱廓优美的人耳罔把,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外在的沉稳相互交融,它们所集合而出的虚空间的浪漫和实空问的理性,更衬托出此壶形体的虚实之美。
结尾
常听人说,自古十圆抵一方或者一方顶三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圆壶有圆壶的精巧,方壶有方壶的厚重。当然方器需要的制壶技法难度更高,对泥性的掌握程度更高。
总体而言,在创作或制作过程中,方器茶壶需要合理把握好线与角、线与面的关系,这样就有了不同的立体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呈现出方壶独特的造型魅力。
无论是四方、六方、八方或者混方、曲方、直方都离不开几何线条的表现。线是视觉构成的要素之一,明确存在于造型形体表面的转折处、边缘处。
在紫砂方器的形态审美中,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所形成的印象尤其鲜明。但凡优秀作品,一定有优美的线条组合存在,并随着线条的运行产生节奏、孕育出特有的韵律美感。
最后愿每一位喜欢方器的壶友,都能有一把独自珍爱的紫砂方器!下一期我们聊一聊花塑器的经典壶型和介绍。
本文为紫砂、茶文化科普自媒体问壶藏家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陆续更新精彩的紫砂、茶文化科普文章和视频,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
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欢迎各位朋友和我私信交流!
本文源自头条号:问壶藏家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谈跃伟大师的紫砂情结
谈跃伟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59年生于江苏宜兴,197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朱可心老艺人之弟子高丽君学艺,练就了扎实的紫砂造
本文标题: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紫砂壶图谱及相关来历介绍精华版(方器)
本文链接:http://haozisha.cn/?id=893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吴奇敏大师的紫砂情怀
- 下一篇:宜兴紫砂的珍贵!